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37,分6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山林
林下
园林
林泉
翰林
竹林
上林
疏林
东林
云林
林壑
空林
千林
丛林
丛林
《國語辭典》:山林  拼音:shān lín
1.山与林。《礼记。月令》:「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2.山上的林木。《文选。左思。魏都赋》:「山林幽映,川泽回缭。」
3.隐士幽居之处。《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晋。张华 招隐诗二首之一:「隐士托山林,遁世以保真。」
《國語辭典》:林下  拼音:lín xià
1.树林底下。唐。郑谷 慈恩寺偶题诗:「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西游记》第一回:「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2.田野。唐。灵彻〈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聊斋志异。卷二。红玉》:「宋官御史,坐行赇兔。居林下,大扇威虐。」
《國語辭典》:林下风气(林下風氣)  拼音:lín xià fēng qì
人处清幽山林之下,举手投足自然娴雅脱俗。形容妇女举止娴雅,风韵脱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举目看十八姨,体态飘逸,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也作「林下风范」、「林下风致」。
《國語辭典》:园林(園林)  拼音:yuán lín
种植花木以供游赏的地方。唐。杜审言 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國語辭典》:林泉  拼音:lín quán
林木泉石。比喻退隐的地方。《北史。卷六四。列传。韦孝宽》:「所居之宅,枕带林泉。」《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國語辭典》:翰林  拼音:hàn lín
1.职官名。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方技、杂流,亦待诏翰林。明清则为进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称号。
2.形容文翰之多如林。《文选。扬雄。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
《漢語大詞典》:翰林学士(翰林學士)
官名。 唐玄宗 开元 初以 张九龄 、 张说 、 陆坚 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 德宗 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 唐 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 北宋 翰林学士仍掌制诰。 清 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清 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
《國語辭典》:竹林  拼音:zhú lín
1.竹丛遍布的林子。汉。班固 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2.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为叔侄,后敬称人叔侄为「竹林」。《幼学琼林。卷二。叔侄类》:「竹林,叔侄之称。」
《漢語大詞典》:上林
(1).古宫苑名。 秦 旧苑, 汉 初荒废,至 汉武帝 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 西安市 西及 周至 、 户县 界。三辅黄图·苑囿:“ 汉 上林苑 ,即 秦 之旧苑也。汉书云:‘ 武帝 建元 三年,开 上林苑 ,东南至 蓝田 宜春 、 鼎湖 、 御宿 、 昆吾 ,旁 南山 而西,至 长杨 、 五柞 ,北绕 黄山 ,濒 渭水 而东,周袤三百果。’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
(2).古宫苑名。 东汉 光武帝 时建造。故址在今 河南 洛阳市 东, 汉 魏 洛阳 故城西。 东汉 永平 十五年冬,车骑校猎 上林苑 ,即此。
(3).古宫苑名。 南朝 宋 大明 三年建造。故址在今 江苏 南京市 玄武湖 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宋 岳飞 《从驾游内苑应制》诗:“勒报游西内,春光靄上林。”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何处家山,回首上林春老, 秣陵 城烟雨萧条。”
(5).指 司马相如 的《上林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相如 《上林》,繁类以成艳。” 唐 李白 《大猎赋》:“《上林》云:左 苍梧 ,右 西极 。”
《漢語大詞典》:疏林
亦作“疎林”。
(1).修剪林木的枝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开石通涧,剔柯疏林。”
(2).稀疏的林木。 唐 王昌龄 《途中作》诗:“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明 刘基 《小重山》词:“城上高楼接海赮,疎林藏不尽欲栖鸦。” 潘漠华 《草野》一:“晨光透过疏林,金黄的,灿烂的,在漠漠的大地上跳舞。”
《漢語大詞典》:东林(東林)
(1).东边的树林或竹林。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一:“孤云出北山,宿鸟惊东林。” 唐 杜甫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卿示此诗》:“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
(2).指 庐山 东林寺 。 唐 张乔 《送僧鸾归蜀宁亲》诗:“高名彻西国,旧跡寄 东林 。” 宋 王禹偁 《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社主省常上人》诗:“任夸西掖吟红药,何似 东林 种白莲。”亦泛指僧寺。 唐 司空曙 《闲园即事寄暕公》诗:“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参见“ 东林寺 ”。
(3).指 明 末东林党。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暇时,时共 攀龙 讲学, 魏广微 忌之,曰:‘此崛彊老者,‘东林’之魁渠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是,‘疾恶太严’,‘操之过急’, 汉 的清流和 明 的“东林”,却正以这一点倾败。”参见“ 东林党 ”。
(4).指东林书院。 清 赵翼 《寄题同年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 东林 威标榜, 邹 顾 屹山斗。”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寻遍 东林 南北部,一家钩党古无人。”参见“ 东林书院 ”。
《漢語大詞典》:东林寺(東林寺)
寺名。在今 江西 庐山 。 晋 太元 中, 慧远法师 在 江州 刺史 桓伊 资助下建成。 唐 会昌 三年寺废, 大中 三年复修。 宋 改名 太平兴国寺 。解放以来,经过修葺,已成为 庐山 古迹之一。参阅全唐文卷二六四 李邕 《东林寺碑序》
《國語辭典》:东林党(東林黨)  拼音:dōng lín dǎng
宋杨时建东林书院于江苏无锡。明万历年间,顾宪成等人重修并与高攀龙辈讲学其中,每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士大夫多响应依附,遂有「东林党」之称。
《國語辭典》:东林书院(東林書院)  拼音:dōng lín shū yuàn
在今江苏无锡县,宋杨时讲学的地方,明成化中重建,万历间高攀龙、顾宪成等讲学于此。
《國語辭典》:云林(雲林)  拼音:yún lín
1.地名。位于大陆地区江苏省金坛县南西遥村。为明代于玉德所建,有三十六景。
2.山名。位于大陆地区江西省金溪县东,势极峻峭,上接云际,故名。上有三十六峰,最高峰为出云峰。
3.元代画家倪瓒的别号。参见「倪瓒」条。
4.县名。位于台湾中部。参见「云林县」条。
《國語辭典》:林壑  拼音:lín huò
山林幽深的地方。《文选。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國語辭典》:空林  拼音:kōng lín
空疏的树林。《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六》:「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唐。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分類:树林
《骈字类编》:千林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 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
宋 陆游 海棠 千林誇盛丽,一枝赏纤柔。
《高级汉语词典》:丛林
丛生的林木
分类:丛林
《國語辭典》:丛林(叢林)  拼音:cóng lín
1.丛密的树林。如:「越战期间,越共善用丛林战术,使得美军伤亡惨重。」
2.佛教用语:(1)比喻生死轮回。《长阿含经》卷五:「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丛林苦。」(2)寺院道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又升了一个数丈的高坡,坡侧隐隐见有个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