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宗老  拼音:zōng lǎo
称同族中的尊长。《南史。卷一八。萧思政传》:「上每呼琛为宗老,琛亦奉陈昔恩。」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
《漢語大詞典》:自具
自备;为事物本身所具有。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运筹画策,自具於章表;献可替否,总归於笔札。”新五代史·杂传一·罗绍威:“起亭堠,供帐什物自具, 梁 兵数十万,皆取足。”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然究之作者命意敷辞,兼於诸义不设自具。” 清 曾国藩 《答刘孟容书》:“冠履不同位,凤凰鴟鴞不同栖,物所自具之分殊也。”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得者以文化不受影响於异邦,自具特异之光彩;近世中衰,亦世希有。”
《國語辭典》:借光  拼音:jiè guāng
1.比喻凭借他人的关系而获沾利益。《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久闻世兄才品过人,所以朝廷仿古徵辟大典,我学生要借光,万勿推辞。」《红楼梦》第二二回:「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著人借光儿问我。』」
2.请人让路或请求给与指引时的客气话。《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公子这番不是前番了,下了驴,上前把那人的袖子扯住,道:『借光!东庄儿在那边儿?』」
《國語辭典》:本等  拼音:běn děng
1.本分、分内。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三折:「你只去卖笑求食,做你那本等行业便了。」《红楼梦》第三七回:「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
2.本来、原本。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你也合寻思波,这孩儿本等不是我养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那妇人本等生得姿容美丽,更兼这白衣白髻,越显得态度潇洒。」
《漢語大詞典》:内守
(1).谓对内守卫本土。 汉 贾谊 新书·过秦上:“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金 王若虚 《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抚安遗黎,内守外攘,以鳩完復之功,闔境晏然,遂成乐土。”
(2).本身的操守。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君戒专欲,臣戒专利……故明王慎内守,除外寇而重内宝。” 金 朱之才 《寓言》诗之二:“霜雪枯万干,松柏有常青。内守初已定,外变终难更。”
《國語辭典》:本质(本質)  拼音:běn zhí
1.事物本身原有的根本属性。如:「这件事的本质,并不如你想像的单纯。」《红楼梦》第八六回:「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了。」
2.人的本性。如:「他的本质不坏。」《南齐书。卷二五。列传。张敬儿》:「朕犹谓恩义所感,本质可移。」
《國語辭典》:挂车(掛車)  拼音:guà chē
没有动力装置的车辆,通常由机车或汽车在前牵引。大陆地区常见。
《漢語大詞典》:本价(本價)
本身的价格。《唐律·名例·平赃者》:“庸赁虽多,各不得过其本价。” 长孙无忌 等疏义:“假有借驴一头,乘经百日,计庸得绢七匹二丈,驴估止直五匹,此则庸多,得依五匹为罪。”
《国语辞典》:如来藏(如来藏)  拼音:rú lái zàng
大乘佛教谓本身就含藏著佛体性的心识。此心识瑜伽行派认为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等则认为受无明熏染的真如就是如来藏。《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一切诸众生,平等如来藏。」
《漢語大詞典》:内耗
(1).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
(2).谓团体内部,因不协调、闹矛盾而无谓地消耗精力、物力等。《文汇报》1984.10.25:“实行这个办法还解决了有些组内长期不团结的内耗问题。”《解放日报》1985.3.23:“聘任制还减少了科技人员之间的‘内耗’,加快了科研工作的步伐。”
《国语辞典》:假力  拼音:jiǎ lì
当观察者作加速度运动时,感觉本身受到一个不明施力者的力。如圆周运动中的离心力。
《國語辭典》:滑行  拼音:huá xíng
滑动前进。如:「他喜欢溜冰时自由滑行的快感。」
《國語辭典》:兼课(兼課)  拼音:jiān kè
兼任本身职务以外的教书工作。如:「本校特别聘请业界主管至校兼课,以丰富学生实务经验。」
《國語辭典》:内在(內在)  拼音:nèi zài
隐于事物内部的实质内涵。如:「人不能光凭外表,内在也要充实。」
《國語辭典》:貤赠(貤贈)  拼音:yí zèng
置官赠爵。参见「貤封」条。《清会典事例。卷一四三。吏部一二七。封赠。推封事例》:「而陈兰森仅官主事,辄请照伊祖原官貤赠,于事理亦复不顺,所请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