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衮服(袞服) 拼音:gǔn fú
1.衮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穿著的礼服,衣上绘有卷龙。《北史。卷一。魏本纪。太祖道武帝》:「躬履谦虚,退身后己,宸仪未彰,衮服未御,非所以上允皇天之意,下副乐推之心。」
2.三公。古代天子以衮服赐上公,故借指三公。北周。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重世刺举,连镳衮服。」唐。白居易 〈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诗:「衮服相天下,傥来非我通。」
2.三公。古代天子以衮服赐上公,故借指三公。北周。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重世刺举,连镳衮服。」唐。白居易 〈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诗:「衮服相天下,傥来非我通。」
《骈字类编》:宜服
礼记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漢語大詞典》:返初服
(1).语本《楚辞·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復修吾初服。”后以“返初服”谓辞官归田。 南朝 齐 刘绘 《入琵琶峡望积布矶》诗:“誓将返初服,岁暮请为邻。” 唐 李白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诗:“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一:“驾言返初服,行矣遂林皋。”
(2).谓僧尼还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罹咎犯律,僧中科罚,轻则众命訶责,次又众不与语,重乃众不共住。不共住者,斥摈不齿,出一住处,措身无所,羇旅艰辛,或返初服。” 唐 陈子昂 《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年十五,大将军薨,遂剪髮出家……遂返初服而归我 郭公 。” 明 冯梦龙 《情史·情缘·崔英》:“惟使夫人阴劝 王 蓄髮,返初服。”
(2).谓僧尼还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罹咎犯律,僧中科罚,轻则众命訶责,次又众不与语,重乃众不共住。不共住者,斥摈不齿,出一住处,措身无所,羇旅艰辛,或返初服。” 唐 陈子昂 《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年十五,大将军薨,遂剪髮出家……遂返初服而归我 郭公 。” 明 冯梦龙 《情史·情缘·崔英》:“惟使夫人阴劝 王 蓄髮,返初服。”
《漢語大詞典》:六服
(1). 周 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 孔颖达 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 王莽 曾仿行六服之制。《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侯,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寧;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衞,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藩;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总六服以收贤,掩七戎而得骏。” 宋 曾巩 《李良辅知庐州张竚陕州崔度蔡州王说徐州制》:“朕董正治官,自朝廷始,至於六服群吏,莫不考循其名,以督课其实。”惟城、惟宁、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皆取自《诗·大雅·板》。后用以指全国各地。《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 郑玄 注:“ 郑司农 曰:‘大裘,羔裘也。衮,卷龙衣也。鷩,襌衣也。毳,罽衣也。’……希读为絺,或作黹,字之误也。”《晋书·舆服志》:“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者之常制,各有等差。”
(2).指 周 天子的六种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贾公彦 疏:“此素沙与上六服为里,使之张显。”
(3).指 周 代王后的六种服色。
(2).指 周 天子的六种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贾公彦 疏:“此素沙与上六服为里,使之张显。”
(3).指 周 代王后的六种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