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胡蝶
(1).亦作“ 胡蜨 ”。同“ 蝴蝶 ”。昆虫名。庄子·齐物论:“昔者 庄周 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晋 张协 《杂诗》之八:“借问此何时,胡蝶飞南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 陈思 之文,羣才之俊也,而《武帝誄》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於胡蝶,永蛰颇疑於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 唐 刘沧 《经古行宫》诗:“胡蝶翅翻残露滴,子规声尽野烟深。” 宋 苏轼 《作诗寄王晋卿》:“北城寒食烟火微,落花胡蜨作团飞。”
(2).蜻蜓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蜻蛉,一名青亭,一名胡蝶。”一本作“ 蝴蝶 ”,并同。
《國語辭典》:苍蝇(蒼蠅)  拼音:cāng ying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双翅目。体似家蝇而苍黑,头部黑,复眼红色,胸背有纵纹四条,体侧有粗硬毛,腹蓝分四环节,多毛。脚密生粗毛,后肢特长。夏时最多,纷集于腐臭物体上。也称为「蝇子」。
《國語辭典》:青蝇(青蠅)  拼音:qīng yíng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青蝇,大夫刺幽王也。」或亦指刺谗人之诗。首章二句为:「营营青蝇,上于樊。」
《國語辭典》:候虫(候蟲)  拼音:hòu chóng
依节候出没的昆虫。如夏天的蝉、秋天的蟋蟀等。
《國語辭典》:脉络(脈絡)  拼音:mài luò
1.血管的统称。如:「人体全身都有脉络分布。」
2.条理。《宋史。卷四二八。道学列传二。杨时》:「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一八。文章》:「盖古人作文,俱有閒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國語辭典》:螳螂  拼音:táng láng
动物名。一种昆虫。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全身呈绿色或土黄色,体长,腹部肥大,头三角形,前胸延长如颈,前肢作镰形,有棘刺,便于捕获他虫。因捕食害虫,有益农业,属益虫。也称为「刀螂」、「天马」。
《漢語大詞典》:寒虫(寒蟲)
(1).寒天的昆虫。多指蟋蟀。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何炯书》:“寒虫夕叫,合轻重而同悲。” 唐 常建 《听琴秋夜赠寇尊师》诗:“寒虫临砌急,清吹褭灯频。”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其继也,若游龙之行空,长虹之逶迤,若嫠妇之夜哭,寒虫之鸣壁。”
(2).越冬的虫。 清 唐孙华 《三迭随庵韵》:“蛰久寒虫将出户,腊过冻草渐逢辰。”
《國語辭典》:化生  拼音:huà shēng
1.出生,从一种形体变化而产生新形体。《易经。咸卦。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资治通鉴。卷八二。晋纪四。惠帝元康七年》:「阴阳恃以化生,贤者恃以成德。」
2.佛教四生之一。指无须依托,因业力而出现者,如诸天神及地狱中的受苦者。南朝梁。沈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湿生化生,有想无想,皆藉今日慈悲,咸簉浣濯。」唐。可空图偶书诗五首之四:「證因池上今生愿,的的他生作化生。」
《國語辭典》:化身  拼音:huà shēn
1.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显现的生命形态;亦指人或事物所转化的种种形象。《西游记》第一七回:「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西游记》第二五回:「却又打我的化身,所以我真身打噤。」
2.抽象观念的具体形象。如:「他经常仗义执言,为民发声,可以说是正义的化身。」《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如有一个上帝,则一定有一个『势力尊者』,要知道上帝同阿修罗都是『势力尊者』的化身。」
3.变换身形。如:「孙悟空拥有七十二种变化的法力,能化身为各种人物。」
《國語辭典》:黄蜂(黃蜂)  拼音:huáng fēng
动物名。昆虫纲膜翅目胡蜂科。全身黄褐色,细长,约二公分馀。头大,腹部呈纺锤形,翅暗黄褐色而透明,尾端有钩状毒刺。分布在热带及温带地区。
分類:胡蜂昆虫
《國語辭典》:螟蛉  拼音:míng líng
1.动物名。一种害虫。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其类别甚多。也称为「青虫」。
2.蜾蠃常捕捉螟蛉来饲养其子,古人误以为蜾蠃养螟蛉为己子,后因称养子为「螟蛉」。《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三国演义》第三六回:「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
《國語辭典》:蠕蠕  拼音:ruǎn ruǎn
1.虫动的样子。如:「蠕蠕而动」。唐。李贺〈感讽〉诗五首之一:「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2.柔然的别称。参见「柔然」条。
《國語辭典》:柔然  拼音:róu rán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初属拓拔部,为东胡族的苗裔。自始祖木骨闾传至社崙,凶狡有权变,南北朝时渐强大,渡漠北,侵高车,并合诸部,国势大振。其后屡败于北魏,于西魏废帝时,为突厥所灭。也称为「芮芮」、「蠕蠕」。
《國語辭典》:怪哉  拼音:guài zāi
非常奇怪。《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怪哉!怪哉!此卦恰与张尚书家的命数,正相符合。」
《國語辭典》:蜜蜂  拼音:mì fēng
泛指膜翅目蜜蜂科昆虫。头部有两个大复眼和三个单眼,视力强,有一对能感受气味的触角。社会性昆虫,居于蜂巢中,成员分工蜂、蜂王和雄蜂三级。工蜂与蜂王有毒刺,能螫人。也称为「蜡蜂」。
《漢語大詞典》:虫鸟(蟲鳥)
(1).指蛇和鸟。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灵蛇衔珠以酬德,慈乌反哺以报亲,在虫鸟其尚尔,况三才之令人。”
(2).泛指昆虫和鸟类。 宋 欧阳修 《答圣俞莫饮酒》诗:“花开木落虫鸟悲,四时百物乱我思。”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传国玺:“﹝玉印﹞面有篆文八,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龙鱼之状。”
(3).即虫书。隋书·经籍志一:“ 汉 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鸟。”
(4).泛指文字。 宋 梅尧臣 《送宣州签判马屯田》诗:“联诗姓何名已失,板蠹粉落虫鸟踪。”参见“ 虫书 ”。
《國語辭典》:虫书(蟲書)  拼音:chóng shū
书体名。秦书八体之一。是在篆书结构的基础上,装饰蜿蜒回绕的笔画,使字体像虫形盘旋弯曲的样子,因而得名。也称为「虫篆」。
《漢語大詞典》:栖地
一群昆虫冬眠的地方(如地下的洞穴)
《漢語大詞典》:断丝(斷絲)
(1).断绝的丝。 唐 虞世南 《中妇织流黄》诗:“综新交缕涩,经脆断丝多。”
(2).指游丝,蜘蛛等昆虫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轻打银筝坠鷰泥,断丝高罥画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