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设科(設科)
(1).开设课程,教授。《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赵岐 注:“ 孟子 曰,夫我设教授之科,教人以道德也。”
(2).规定取士的考试科目。《汉书·儒林传赞》:“自 武帝 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唐 李商隐 《为京兆公陕州贺南郊赦表》:“然后推作解之恩,降维新之令,设科以招諫諍,宥过以务哀矜。”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设科不分目,我 清 重进士。”
(3).谓表演某种戏剧动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凡例》:“设科之嬉笑怒駡,如白描人物,鬚眉毕现,引人入胜者,全借乎此。”参见“ 设科打諢 ”。
(2).规定取士的考试科目。《汉书·儒林传赞》:“自 武帝 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唐 李商隐 《为京兆公陕州贺南郊赦表》:“然后推作解之恩,降维新之令,设科以招諫諍,宥过以务哀矜。”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设科不分目,我 清 重进士。”
(3).谓表演某种戏剧动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凡例》:“设科之嬉笑怒駡,如白描人物,鬚眉毕现,引人入胜者,全借乎此。”参见“ 设科打諢 ”。
《漢語大詞典》:三师(三師)
(1). 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
《漢語大詞典》:传受(傳受)
(1).传述与承受。谓教与学两方。《汉书·儒林传序》:“及 秦 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絶也。”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叙》:“前世传受师説,虽有异同,不为训解。” 邢昺 疏:“上教下曰‘传’,下承上曰‘受’。”
(2).谓向他人学习。《后汉书·朱穆传》:“ 穆 每事不逮,所好唯学,传受於师,时有可试。”《隋书·万宝常传》:“ 苏威 因詰 宝常 :所为何所传受?”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离开了 长安 以后,他索性认真地传受了《道箓》。”
(3).指教授他人。 唐 郑綮 《开天传信记》:“ 罗公远 多祕术,最善隐形,上就, 公远 虽传受,不肯尽其要。”
(2).谓向他人学习。《后汉书·朱穆传》:“ 穆 每事不逮,所好唯学,传受於师,时有可试。”《隋书·万宝常传》:“ 苏威 因詰 宝常 :所为何所传受?”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离开了 长安 以后,他索性认真地传受了《道箓》。”
(3).指教授他人。 唐 郑綮 《开天传信记》:“ 罗公远 多祕术,最善隐形,上就, 公远 虽传受,不肯尽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