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1,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昏迷
明暗
明代
乡风
道明
公法
极治
国情
民谣
宗匠
阙政
恶风
政经
乱政
阳复
《國語辭典》:昏迷  拼音:hūn mí
1.思绪昏乱迷惘。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讔》:「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觉神思昏迷,伏几而卧。」
2.愚昧不明事理。《文选。张协。杂诗》:「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东周列国志》第一○六回:「赵王一向昏迷,惟郭开之言是听。」
3.沉迷。《英烈传》第一回:「顺帝那里晓得,只在深宫昏迷酒色,并不知外边灾异若何。」
4.失去知觉、意识。《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心腹搅痛,时复昏迷。」《红楼梦》第六九回:「于是血行不止,二姐就昏迷过去。」
《國語辭典》:明暗  拼音:míng àn
物体因受光、不受光而有亮面和暗面,由于明暗的感觉才造成视觉上的立体感。如:「这屋子的采光不错,明暗适中。」
《漢語大詞典》:明代
政治清明的时代。 唐 马戴 《怀故山寄贾岛》诗:“心偶羡明代,学诗观国风。” 前蜀 韦庄 《寄湖州舍弟》诗:“何况别来词转丽,不愁明代少知音。”
分類:政治清明
《國語辭典》:乡风(鄉風)  拼音:xiāng fēng
各地固有的风俗。宋。苏轼〈岁暮思归不可得寄子由弟〉诗三首之一:「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分類:乡里风俗
《漢語大詞典》:道明
政治清明。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 唐 沈佺期 《初达驩州》诗:“不知 林邑 地,犹隔道明天。”
《國語辭典》:公法  拼音:gōng fǎ
1.国家或朝廷制订的法律。《文明小史》第三八回:「登时翻过脸来,那个管你公法不公法?」
2.直接关于国家的法律。如《宪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等。
《漢語大詞典》:极治(極治)
谓政治修明,社会升平。 宋 王安石 《上相府书》:“某闻古者极治之时,君臣尽道以业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预其泽者,为之焦然耻而忧之。” 金 王若虚 《送彭正升之任冀州序》:“盖其量诚宏,而其德诚厚,此其能共成一代之极治者歟!”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自古虽极治之时,不能无夷狄盗贼之患,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虽则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
《國語辭典》:国情(國情)  拼音:guó qíng
一国的政治、社会及文化等情况。如:「各国的国情不同,为了避免尴尬,最好是入境问俗。」《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
《國語辭典》:民谣(民謠)  拼音:mín yáo
民间歌谣。由民间流传下来的纯朴音乐,形式简单,真情流露而感人。如童谣、山歌及恋歌等。
《國語辭典》:宗匠  拼音:zōng jiàng
技艺超群,为人所推崇的大匠。比喻能陶冶群才,为众望所归的人。《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唐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
《漢語大詞典》:阙政(闕政)
有缺陷或弊病的政治措施。汉书·严助传:“朝有闕政,遗王之忧。” 颜师古 注:“言朝政有闕,乃使王有忧也。”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中外之议,谓公不司文柄,为朝廷闕政。”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农末之相倾,而平糴之法不立;贫富之相役,而占田之数无限,天下之闕政,则莫大乎此。”
《國語辭典》:恶风(惡風)  拼音:è fēng
1.不良的风气、风俗。也称为「恶俗」。
2.中医上指身体怕风,犹言风邪。
3.狂风、巨风。唐。杜甫〈渼陂行〉:「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國語辭典》:政经(政經)  拼音:zhèng jīng
政治与经济。如:「政府为稳定政经发展,已经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拟定工作计画。」
《漢語大詞典》:乱政(亂政)
(1).败坏政治。国语·晋语三:“失刑乱政,不威。” 韦昭 注:“有罪不杀为失刑,失刑则政乱,政乱则威不行。”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御史中丞 江文蔚 劾奏宰相 冯延巳 、諫议大夫 魏岑 乱政。” 清 梅曾亮 《书〈后汉书〉后》:“权出於民,而左道乱政之祸烈。”
(2).腐败的政治。暴政。韩非子·难三:“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
(3).治理政事。书·盘庚中:“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 孔 传:“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同位於父祖,不念尽忠,但念贝玉而已,言其贪。”
《漢語大詞典》:阳复(陽復)
(1).犹言一阳来复。宋书·礼志三:“太常 顾和 表曰:‘ 泰始 中,合二至之祀于二郊。北郊之月,古无明文,或以夏至,或同用阳復。’” 明 高启 《冬至夜喜逢徐七》诗:“雪明窗促曙,阳復座销寒。”参见“ 一阳来復 ”。
(2).比喻政治清明。 宋 朱熹 《答张敬夫书》:“但政本未清,倖门未窒,殊未有以见阳復之效。”
《漢語大詞典》:一阳来复(一陽來復)
古人认为天地间有阴阳二气,每年至夏至日,阳气尽而阴气始生;至冬至日,则阴气尽而阳气开始复生,谓之“一阳来復”。见《易·复》 孔颖达 疏。 宋 王安石 《回贺冬启》之二:“伏以四序密移,一阳来复,气验管灰之应,官书云物之占。” 元 侯克中 《春前一日》诗:“岁月催人不易禁,一阳来復又成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