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协济(協濟)
(1).同心协力,互相支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三:“更相调护,协济於朝。”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且诸将不能协济,反自相忌嫉。”
(2).友援;救济;接济。 明 徐渭 《贺兵侍江公擢户书启》:“转餉 关 中 ,伫待 萧何 之协济。”《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六年》:“协济户十八万,自入籍至今十三年,止输半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人之中国观》:“而各省亦以款项协济中央。”
(3).旧时地方政府按中央命令将所征税款协助其他地方政府的部分。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七》:“若尽一县之入用之而犹不足,然后以他县之赋益之,名为协济。” 清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军政府财政纪要》:“ 贵州 夙号贫国,然协济实惠,亦祇承平时有之。”参见“ 协餉 ”、“ 协解 ”。
(2).友援;救济;接济。 明 徐渭 《贺兵侍江公擢户书启》:“转餉 关 中 ,伫待 萧何 之协济。”《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六年》:“协济户十八万,自入籍至今十三年,止输半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人之中国观》:“而各省亦以款项协济中央。”
(3).旧时地方政府按中央命令将所征税款协助其他地方政府的部分。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七》:“若尽一县之入用之而犹不足,然后以他县之赋益之,名为协济。” 清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军政府财政纪要》:“ 贵州 夙号贫国,然协济实惠,亦祇承平时有之。”参见“ 协餉 ”、“ 协解 ”。
《漢語大詞典》:倚柱
(1).靠在柱子上。《战国策·燕策三》:“ 軻 ( 荆軻 )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夏侯太初 尝倚柱作书。”
(2).据《战国策·齐策四》载, 齐 人 冯谖 客于 孟尝君 ,左右贱之,食以草具。 冯谖 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鋏归来乎!食无鱼。” 孟尝君 命左右食之。有顷, 冯谖 复歌曰:“长鋏归来乎!出无车。” 孟尝君 命左右为之驾。后有顷, 冯谖 又歌曰:“长鋏归来乎!无以为家。” 孟尝君 乃使人给其老母食用,无使乏。于是 冯谖 不复歌。后因以“倚柱”谓辞家求宦,不能侍亲于膝下。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实之用前韵为老者寿戏答》词:“老去聊攀 莱子 例,倒著斑衣戏舞。记田舍、火鑪头语。肘后黄金腰下印,有高堂、未敢将身许。且扇枕,莫倚柱。”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郁达夫 《过去》:“ 老二 象一只雄鸡,有什么可笑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总要我做她的倚柱,扑上身来笑个痛快。”
(2).据《战国策·齐策四》载, 齐 人 冯谖 客于 孟尝君 ,左右贱之,食以草具。 冯谖 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鋏归来乎!食无鱼。” 孟尝君 命左右食之。有顷, 冯谖 复歌曰:“长鋏归来乎!出无车。” 孟尝君 命左右为之驾。后有顷, 冯谖 又歌曰:“长鋏归来乎!无以为家。” 孟尝君 乃使人给其老母食用,无使乏。于是 冯谖 不复歌。后因以“倚柱”谓辞家求宦,不能侍亲于膝下。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实之用前韵为老者寿戏答》词:“老去聊攀 莱子 例,倒著斑衣戏舞。记田舍、火鑪头语。肘后黄金腰下印,有高堂、未敢将身许。且扇枕,莫倚柱。”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郁达夫 《过去》:“ 老二 象一只雄鸡,有什么可笑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总要我做她的倚柱,扑上身来笑个痛快。”
《漢語大詞典》:桢干(楨榦)
亦作“ 楨干 ”。
1.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障土的叫干。《书·费誓》:“峙乃楨榦。” 孔 传:“题曰楨,旁曰榦。” 孔颖达 疏:“题曰楨,谓当墙两端者也。旁曰榦,谓在墙两边者也。”《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 人三郊三隧,歭尔芻茭、糗粮、楨榦,无敢不逮。”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五》:“三代以上,十而税一,用之力役,用之田猎,用之兵戎。车马牛、楨干、芻粮、器甲,皆民供之。” 章炳麟 《訄书·明农》:“蔬屮之丰,园圃毓之;楨榦之富,虞衡作之。”
2.指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 汉 匡衡 《上政治得失疏》:“朝廷者,天下之楨干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姚信 、 楼玄 、 贺邵 、 张悌 、 郭逴 、 薛莹 ……皆社稷之楨干,国家之良辅。”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镇 ﹞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楨干。”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有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弗为移,始足作社会楨干。”
3.支撑,支持。《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帝见 延 及妻子,愍然伤之,乃下詔曰:‘昔 周 之爵封千有八百,而 姬 姓居半者,所以楨干王室也。’”《魏书·礼志二》:“昔 尧 敦九族, 周 隆本枝,故能磐石维城,御侮於外。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楨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
1.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障土的叫干。《书·费誓》:“峙乃楨榦。” 孔 传:“题曰楨,旁曰榦。” 孔颖达 疏:“题曰楨,谓当墙两端者也。旁曰榦,谓在墙两边者也。”《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 人三郊三隧,歭尔芻茭、糗粮、楨榦,无敢不逮。”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五》:“三代以上,十而税一,用之力役,用之田猎,用之兵戎。车马牛、楨干、芻粮、器甲,皆民供之。” 章炳麟 《訄书·明农》:“蔬屮之丰,园圃毓之;楨榦之富,虞衡作之。”
2.指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 汉 匡衡 《上政治得失疏》:“朝廷者,天下之楨干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姚信 、 楼玄 、 贺邵 、 张悌 、 郭逴 、 薛莹 ……皆社稷之楨干,国家之良辅。”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镇 ﹞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楨干。”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有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弗为移,始足作社会楨干。”
3.支撑,支持。《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帝见 延 及妻子,愍然伤之,乃下詔曰:‘昔 周 之爵封千有八百,而 姬 姓居半者,所以楨干王室也。’”《魏书·礼志二》:“昔 尧 敦九族, 周 隆本枝,故能磐石维城,御侮於外。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楨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