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遮拨(遮撥)
排斥;反对。 章炳麟 《记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原吾辈之所以遮拨立宪者,非特为 满 汉 相争不欲拥戴异族以为共主;纵今日御宇者犹是 天水 、 凤阳 之裔,而立宪固不适于 中国 矣。” 李大钊 《厌世心与自觉心》:“而昌无治之义者輒又遮拨国家,几欲根本推翻,不稍宽假。”
分類:排斥反对
《漢語大詞典》:訾排
犹排斥。 王闿运 《御夷论》:“故自衰 周 以来,三千餘年,三策相乘,二道并用,曰战曰和而已。二者互相訾排,迭为其柄。”
分類:排斥
《漢語大詞典》:根格
排斥。汉书·灌夫传“亦欲倚 夫 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 唐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根者,根格,引绳以弹排摈根格之也。’ 孟 説近之……言 婴 与 夫 共相提挈,有人生平慕 婴 夫 ,后见其失职而颇慢弛,如此者,共排退之,不復与交。譬如相对挽绳而根格之也。今 吴 楚 俗犹谓牵引前却为根格也。”
分類:排斥
《漢語大詞典》:抵斥
排斥。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众议抵斥,事遂不行。”
分類:排斥
《漢語大詞典》:批倾(批傾)
犹排斥。 汉 贾谊 新书·淮难:“然而 淮南王 ,天子之法咫蹂促而弗用也,皇帝之令咫批倾而不行,天下孰不知?”
分類:排斥
《國語辭典》:不厌(不厭)  拼音:bù yàn
1.不饱。《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故富者犬马馀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唐。颜师古。注:「厌,饱也。」
2.不满足。《文选。刘桢。赠从弟诗三首之三》:「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3.不憎恶、不厌弃。《论语。宪问》:「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文选。嵇康。琴赋》:「永服御而不厌,信古今之所贵。」
4.不厌烦。如:「不厌其详」。
《漢語大詞典》:不穷(不窮)
(1).无穷尽;无终极。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惟工匠之多端,固万变之不穷。”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其仁与义,磊磊然横天地冠古今不穷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愈出愈幻,不穷於术。”
(2).不陷于困境。孙子·地形:“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梅尧臣 注:“无所不知,则动不迷暗,举不困穷也。”《孔子家语·三恕》:“今欲身亦不穷,道亦不隐,为之有道乎!”
(3).不停止。礼记·儒行:“博学而不穷,篤行而不倦。” 郑玄 注:“不穷,不止也。”
(4).远离或排斥不肖之人。逸周书·常训:“丑明乃乐义,乐义乃至上,上贤而不穷。” 孔晁 注:“穷谓不肖之人。”
《國語辭典》:虚无(虛無)  拼音:xū wú
1.太空、天空。唐。柳宗元〈省试观庆云图〉诗:「高标连汗漫,迥望接虚无。」
2.道家指道的空灵本体。《淮南子。精神》:「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國語辭典》:虚无主义(虛無主義)  拼音:xū wú zhǔ yì
1.哲学上主张否定一切事物的可能性,真理或真知不可得而有,知识上的真伪、道德上的善恶,没有客观的效验,也没有普遍的标准,称为「虚无主义」。
2.政治上指一种激烈的革命思想。源于十九世纪的俄国,否定一切政治的权威,主张澈底改革社会制度,使各阶级归于平等,个人有绝对的自由,以破坏现有一切政治、社会组织为宗旨。
《漢語大詞典》:正学(正學)
谓合乎正道的学说。 西汉 武帝 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子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异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学,排斥异端。” 明 宋濂 《凝道记下》:“ 秦 汉 以来,正学失传。” 宋 初 孙复 、 胡瑗 、 石介 以尊 孔子 ,崇《大学》《中庸》,排佛、道为正学。 清 黄宗羲 宋元学案·泰山学案:“ 宋 兴八十年, 安定 胡先生 、 泰山 孙先生 、 徂徠 石先生 ,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 濂 洛 兴矣。”
《國語辭典》:罢黜(罷黜)  拼音:bà chù
1.贬抑、排斥。《汉书。卷六。武帝纪》:「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2.免职、免除。《后汉书。卷五七。谢弼传》:「今之四公,唯司空刘宠断断守善,馀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可因灾异,并加罢黜。」也作「罢退」、「罢斥」。
《國語辭典》:相反  拼音:xiāng fǎn
1.互相违反。《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
2.反覆不离散。《荀子。成相》:「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
分類:相反排斥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两种功用不同的兵器。相传有一人卖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坚固,任何东西都戳不破。后来又誇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一人问他若拿他的矛来刺他的盾会如何,他却回答不出来。典出《韩非子。难势》。后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则学上指不可同为真,亦不可同为假的概念或命题。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國語辭典》:排日  拼音:pái rì
天天、每天。宋。朱敦儒〈临江仙。西子溪头〉词:「从今排日醉,醉过牡丹时。」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一折:「经板似粉头排日唤,落叶似官身吊名差。」
《漢語大詞典》:斥去
(1).排斥并使之离去。 宋 曾巩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在 肃宗 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
(2).排除。 宋 苏辙 《送王震给事知蔡州》诗:“逡巡文字乐,斥去簿领烦。”
《國語辭典》:对立(對立)  拼音:duì lì
1.相对而立。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
2.两种事物互相敌对、排斥、牴触。宋。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至于对立鼎峙,雌雄所争,则必隆其委任,多其分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