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20,分115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取意
出意
同意
异意
游意
先意
言意
书意
他意
意似
意兴
意义
道意
铁如意
神意
《漢語大詞典》:取意
(1).犹随意。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上又詔重修 安国寺 ,毕,亲降车輦,以设大斋。乃十二撞新鐘,捨钱一万贯,令诸大臣各取意击之。”
(2).采取其意。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一:“﹝ 徐寿辉 ﹞以 蕲水 为都城,取意于西方净土莲台,号为 莲台省 。”
《漢語大詞典》:出意
(1).表示意义。 晋 王弼 《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2).立意;出主意。 南朝 梁简文帝 《率尔成咏》:“约黄出意巧,缠絃用法新。迎风时引袖,避日暂披巾。” 宋 苏轼 《荔支叹》:“君不见 武夷 溪边粟粒芽,前 丁 后 蔡 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鬭品充官茶。”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引 清 杨守知 《西湖竹枝词》:“时样梳妆出意新, 鄂王 坟上小逡巡。”
《國語辭典》:同意  拼音:tóng yì
1.心意相同。《孙子。计篇》:「令民与上同意。」
2.意旨相同。汉。王充《论衡。辨崇》:「明举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信用不疑。」
3.赞成。如:「我同意你的看法。」
《漢語大詞典》:异意(異意)
(1).另有想法;意见不同。鹖冠子·王鈇:“故主无异意,民心不徙,与天合则。” 汉 扬雄 《法言·学行》:“一鬨之市,不胜异意焉。” 李轨 注:“卖者欲贵,买者欲贱,非异如何?”
(2).指持不同意见。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
(3).不良意图;叛离之心。孔丛子·论势:“此师 楚 为之主,今兵罢而不散,殆有异意,君其备诸。”《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无异意,则安寧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漢語大詞典》:游意(遊意)
(1).犹游心;游神。后汉书·樊準传:“庶政万机,无不简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经蓺。” 元 汤垕 画鉴:“人家子弟不可不学看书画,盖留心不于此则于彼,所益非一端,前辈名人鉅公,未有不游意于此者。” 明 李东阳 《沉学士民则像赞》:“听政之暇,游意翰墨。”
(2).留意。 汉 蔡邕 《陈政要七事疏》:“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餘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奕。”
犹留意。韩非子·有度:“故明主使其羣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汉书·张敞传》:“今陛下游意於太平,劳精於政事,亹亹不舍昼夜。” 宋 晁补之 《披榛亭赋》:“若见阹櫓,游意无所。”
分類:留意游心
《漢語大詞典》:先意
见“ 先意承志 ”。
《國語辭典》:先意承志  拼音:xiān yì chéng zhì
不等父母表明意愿,就能事先顺应他的心意去做。语出《礼记。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后泛指能揣测他人心意而加以迎合。也作「先意承旨」。
《漢語大詞典》:言意
(1).言语和意旨。《关尹子·九药》:“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説。”吕氏春秋·离谓:“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离,凶也。” 陈奇猷 校释引 孙锵鸣 曰:“‘意’者,即上篇所云‘言之谓也’。言意相离,是不知言之谓者也,故以‘离谓’名篇。”
(2).说明意思。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区区至心,谨復言意。”
《漢語大詞典》:书意(書意)
(1).所读之书或所写之信的本意。吕氏春秋·尊师:“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驩愉,问书意。”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郢 人有遗 燕 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宋 邵雍 《代书寄陈章屯田》诗:“执别而来二十春,忽飞书意一何懃!”
(2).书法的神髓。 唐 窦臮 《述书赋》下:“ 汉王 童年,自得书意。”
分類:书法本意
《漢語大詞典》:他意
别的企图;异心。《汉书·戾太子刘据传》:“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三国志·魏志·刘表传:“ 表 疑 嵩 反为 太祖 説,大怒,欲杀 嵩 ,考杀随 嵩 行者,知 嵩 无他意,乃止。”
分類:企图异心
《漢語大詞典》:意似
似是而非。《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
分類:似是而非
《國語辭典》:意兴(意興)  拼音:yì xìng
意思、兴味。《警世通言。卷三四。王娇鸾百年长恨》:「生见其三回五转,意兴已倦。」《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两公子因这两番事后,觉得意兴稍减。」
《國語辭典》:意义(意義)  拼音:yì yì
意旨、理趣。《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旌先贤之后,求未贤之士,各有教条,意义甚美。」
《漢語大詞典》:道意
(1).指道家无为的主旨。 汉 班固 《奕旨》:“外若无为默而识,浄泊自守以道意,隐居放言远咎悔,行象 虞仲 信可喜。”
(2).表示或传达某种意愿。 南朝 齐 王融 《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所以不远千里,尺书道意。” 唐 王勃 《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仰云霞而道意,捨尘事而论心。”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香奁艳语:“ 春春 已为他邸所畜,独 赛师 在,郎君若欲见之,当为道意也。” 田汉 《梵峨璘与蔷薇》第四幕:“鄙人既知小姐必归,所以特驰函道意。”
(3).道教或道家的旨意、气质。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 唐 戴叔伦 《汉宫人入道》诗:“萧萧白髮出宫门,羽服星冠道意存。” 宋 苏轼 《辨道歌》:“真心道意非不嘉,餐金闲暇非虚譁。” 查慎行 题注:“ 东坡 晚年,留心养生之术,於龙虎铅汞之説,不但能言,而且能行。” 宋 朱熹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诗之七:“仙人空山居,道意妙羣物。度世君则然,脩身吾岂不。”
(4).犹着意。 宋 李清臣 《钦圣宪肃皇后哀册文》:“至性温温,令仪翼翼。道意礼学,生知自得。”
《漢語大詞典》:铁如意(鐵如意)
铁制的爪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武帝 , 愷 之甥也,每助 愷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 愷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愷 以示 崇 ; 崇 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昶:“ 昭远 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 诸葛亮 。” 清 吴伟业 《过中峰礼苍公塔》诗之三:“空悬铁如意,落日讲堂开。”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春姗传》:“诸名士方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参见“ 如意 ”。
《國語辭典》:如意  拼音:rú yì
1.称心、符合心中的意愿。《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观君丰格,功名不患无缘,但必须待尊阃天年之后,便得如意。」明。王玉峰《焚香记》第一○折:「但得皆如意,两情称,始信一点灵犀,诚通海神。」
2.搔背的器具。以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形,有长柄,可如人心意,搔背部的痒,故称为「如意」。后世演变成一种象徵吉祥的陈设品,以金、玉等精致质料刻制,顶端多作灵芝形或云形,长柄微曲,可供赏玩。《聊斋志异。卷一○。葛巾》:「而室内并无昋奁,床头有水精如意,上结紫巾,芳洁可爱。」《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原来贾母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拄一根。」也称为「不求人」、「搔背爬」。
3.唐武后的年号(西元692)。
《國語辭典》:神意  拼音:shén yì
1.神情、意志。《后汉书。卷五一。李陈庞陈桥列传。陈禅》:「笞掠无算,五毒毕加,禅神意自若,辞对无变。」《红楼梦》第五六回:「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
2.神明的意志。如:「歹徒谎称神意骗人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