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以来(以來)  拼音:yǐ lái
1.从过去的某时间直到现在。如:「十年以来」。《左传。昭公十三年》:「志业于好,讲礼于等,示威于众,昭明于神,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陈书。卷三。世祖本纪》:「自丧乱以来,十有馀载,编户凋亡,万不遗一。」也作「已来」。
2.以后。《史记。卷一○。孝文本纪》:「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3.多、馀。如:「望其年岁,不过三十以来。」《太平广记。卷七四。张定》:「即提一水瓶,可受二斗以来,空中无物,置于庭中。」
《國語辭典》:光景  拼音:guāng jǐng
1.光辉、光亮。《晋书。卷一○一。刘元海载记》:「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光景非常。」南朝梁。萧子范 春望古意诗:「光景斜汉宫,横梁照采虹。春情寄柳色,鸟语出梅中。」
2.比喻恩泽。《韩诗外传》卷三:「孔子贤乎,英杰而圣德备,弟子被光景而德彰。」
3.光彩的仪容。敬称他人的容貌。《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上》:「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
4.日月。《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5.比喻时光、岁月。唐。李白 相逢行:「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6.情形、境况。《红楼梦》第九一回:「宝蟾回来,将薛蝌的光景一一的说了。」
7.风光、景色。《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传。西南夷传》:「青蛉县禺同山有碧鸡金马,光景时时出见。」
8.趣味、意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九:「不必逐日逐夜,件件细述,但只拣有些光景的,才把来做话头。」
9.女孩。《醒世恒言。卷一四。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女孩儿道:『借问则个,范二郎在那里么?』酒博思量道:『你看二郎,直引得光景上门。』」
10.希望、苗头。《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大卿见说请到里面吃茶,料有几分光景,好不欢喜。」
11.模样、样子。《二刻拍案惊奇》卷一○:「莫妈也见双荷年长,光景妖娆,也有些不要他在身边了。」
《國語辭典》:光景  拼音:guāng jǐng
1.左右、上下。约计之词。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自离了师父,可早五日光景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
2.大概,因情形而推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他光景知道我同藩台还说得话来,所以特地来拜会我。」
《國語辭典》:形势(形勢)  拼音:xíng shì
1.外观、形体。唐。贾耽 赋虞书歌:「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
2.地势。《汉书。卷五九。张汤传》:「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
3.局势、情况。元。邓玉宾〈粉蝶儿。丫髻环绦套。红绣鞋〉曲:「陪著笑频哀告,镇著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4.权势、权力。《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5.军势阵容、势力。宋。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惟西羌夏人,叛服不常。……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國語辭典》:动静(動靜)  拼音:dòng jìng
1.运动与静止。《易经。艮卦。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2.行为举止。《庄子。天下》:「动静无过,未尝有罪。」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这两个便是你的孩儿,老夫看了这两个模样动静,敢不中去么。」
3.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國語辭典》:动静(動靜)  拼音:dòng jìng
1.消息、情况。《三国志。卷五一。吴书。宗室传。孙韶》:「常以警疆埸远斥候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直到二月初旬,椿树抽芽,不见些儿动静。」
2.声音。如:「屋子里静悄悄的,一点动静都没有。」《三国演义》第一八回:「城中全无动静,众军一齐拥入。只听得一声炮响,伏兵四起。」
《國語辭典》:长短(長短)  拼音:cháng duǎn
1.长度。《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是非、善恶。《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3.意外的变故。《儒林外史》第五回:「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老残游记》第五回:「他再有个长短,这家业怕不是众亲族一分,这两个小孩子谁来抚养。」
4.内情、秘密。《西游记》第三七回:「只恐他母子相见,闲中论出长短,怕走了消息。」
《國語辭典》:长短句(長短句)  拼音:cháng duǎn jù
词因句法多长短不一,故又称为「长短句」。
《國語辭典》:事体(事體)  拼音:shì tǐ
1.事情的体统。《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练达事体,明解朝章。」《西游记》第二五回:「你这个童儿,年幼不知事体,就来乱骂,白口咀咒,枉赖了我们也。」
2.事情。《儒林外史》第五○回:「问道:『凤四哥,事体怎么样了?』」《老残游记》第五回:「他父亲已到衙门里头求师爷去了,吴氏便知事体不好,立刻叫人把三班头儿请来。」
《國語辭典》:下情  拼音:xià qíng
1.民情。《管子。明法》:「夫国有四亡,令求不出谓之灭,出而道留谓之拥,下情求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汉书。卷八。宣帝纪》:「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2.对尊者表白时,称自己的情况或心情的谦辞。《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临表悚战,犹惧未允,不任下情云云。」《南齐书。卷二二。豫章文献王传》:「而臣顿有二处住止,下情所窃未安。」
《國語辭典》:情绪(情緒)  拼音:qíng xù
1.缠绵的情意。南朝梁。江淹 泣赋:「直视百里,处处秋烟;阒寂以思,情绪留连。」唐。韩偓 青春诗:「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2.心情。唐。韩偓 春闺诗二首之一:「醒来情绪恶,帘外正黄昏。」宋。丘崇洞仙歌。丰肌腻体〉词:「镇独立黄昏怯轻寒,这情绪,年年共花憔悴。」
3.由外在刺激或内在身心状态,所引发的喜、怒、哀、惧等个体主观感受与生理反应。
《國語辭典》:形状(形狀)  拼音:xíng zhuàng
1.外貌、模样。《荀子。非相》:「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豫让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2.状况、情形。《东观汉记。卷一二。马严传》:「建初中病,遣功曹史李龚奉章诣阙,帝亲召见龚,问疾病形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府尹见这般形状,心下愈加狐疑,却是免不得体面,喝叫打著。」
3.形容、描述。明。李贽〈解经文〉:「其为昏扰扰相,殆不容以言语形状之矣。」
《國語辭典》:发迹(發跡)  拼音:fā jī
发达、得意。《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喻世明言。卷一一。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我状元到手,只为字黜落。知命中该发迹,在茶肆遭遇大官人,原来正是仁宗皇帝。」也作「发积」。
《國語辭典》:知情  拼音:zhī qíng
知悉某件事的内情。法律有知情自首、知情故纵等条文。《三侠五义》第八一回:「只因这宗事,小人知情。听见人说:『知情不举,罪加一等。』故此小人前来在相爷跟前言语一声儿。」
《國語辭典》:国情(國情)  拼音:guó qíng
一国的政治、社会及文化等情况。如:「各国的国情不同,为了避免尴尬,最好是入境问俗。」《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
《國語辭典》:路头(路頭)  拼音:lù tóu
1.路、路程。《水浒传》第二三回:「行不到五里路头,只见柴大官人骑著马,背后牵著两疋空马,来接宋江。」
2.路程的终点。《水浒传》第三三回:「我今夜差二三十军汉,去五里路头等候。」
3.门路、方法。《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他思量要与你夫人会一会儿。没个进身的路头。」亦读作ㄌㄨˋ。ㄊㄡ。
4.机会。《红楼梦》第四回:「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亦读作ㄌㄨˋ。ㄊㄡ。
《漢語大詞典》:路头菩萨(路頭菩薩)
吴 地所祀的五祀中之行神。亦为财神。 清 李玉 《人兽关·园中掘藏》:“[丑寻介]路头菩萨,那里去了?”亦省称“ 路头 ”。《何典》第三回:“明日还要把小炒肉烧烧路头。”参阅 清 顾禄 清嘉录·接路头
《國語辭典》:风息(風息)  拼音:fēng xí
风声、消息。《西游记》第三四回:「老孙变化,也只为你们,你怎么倒走了风息。」
《國語辭典》:声息(聲息)  拼音:shēng xí
1.消息。如:「互通声息」。
2.声音、动静。《西游记》第三○回:「却说那小龙潜于水底,半个时辰听不见声息,方才咬著牙,忍著腿疼跳将起去。」《文明小史》第四回:「走到一家门口,把马拴在树上,听了声息俱无,想是已经睡了,不去惊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