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97,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生性
性海
性空
性分
性僻
性行
常性
鹿性
灭性
根性
性禀
缮性
种性
伐性
性识
《國語辭典》:生性  拼音:shēng xìng
天性。《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小弟生性喜欢养几匹马,他就嫌好道恶,说作蹋了他的院子。」《文明小史》第四七回:「我生性不喜欢外国人,被人家说出去很难听的。」
《國語辭典》:性海  拼音:xìng hǎi
佛教用语。指真如之体性深广如海,故称为「性海」。唐。敬播〈大唐西域记。序〉:「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
《國語辭典》:性空  拼音:xìng kōng
佛教用语。谓一切现象都没有实体。《大智度论》卷三一:「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是名『性空』。」也称为「自性空」。
《國語辭典》:性分  拼音:xìng fèn
本性、天性。《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序》:「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
《漢語大詞典》:性僻
性情喜好。僻,通“ 癖 ”。 唐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分類:性情喜好
《國語辭典》:性行  拼音:xìng xíng
本性行为。《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文选。张衡。思玄赋》:「旌性行以制佩兮,佩夜光与琼枝。」
分類:性行与行
《漢語大詞典》:常性
(1).一定的规律。逸周书·常训:“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2).本性。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周德。” 明 冯琦 宋史纪事本末·太祖代周:“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讶。”
(3).持久性。 刘厚明 《小雁齐飞》第一幕:“五分钟热气--干什么都没常性!”
《骈字类编》:鹿性
山谷题跋论鹿性胡居士云鹿性惊烈多别良草恒食九物馀则不尝群处必依山冈产归下泽享神用其肉者以其性烈清净故也凡饵药者勿食鹿肉服药必不得力以鹿常啖解毒之草是故能制毒散诸药也九草者葛叶及花鹿葱鹿药白蒿水芹甘草齐头蒿山耳荠苨也
《國語辭典》:灭性(滅性)  拼音:miè xìng
为长辈之死丧过分哀伤,而毁灭性命。《孝经。丧亲章》:「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國語辭典》:根性  拼音:gēn xìng
1.人的本质。如:「他根性善良。」
2.佛教用语。指人性中有生善恶作业的力量。唐。王维〈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漢語大詞典》:性禀
禀性,本性。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生少年,容貌如玉,性禀孤介,举止安详,发言清雅。”
分類:禀性
《漢語大詞典》:缮性(繕性)
涵养本性。庄子·缮性:“缮性於俗。” 成玄英 疏:“缮,治也;性,生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永嘉绿璋山》诗:“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清 徐增 《送中洲大师往庐山》诗:“繙经悟空假,缮性了真妄。”《中国近代文论选·读新小说法》:“文章固非吾辈所重耶?即论文章,新小説之感人也亦挚矣。以言其缮性也:常者登山陟水,如《寻亲记》,读之可令人敬;奇者万死一生,如《歷险记》,读之可令人奋。”
分類:涵养养本
《國語辭典》:种性(種性)  拼音:zhǒng xìng
1.宇宙万物其本身的特性。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七。跋狄梁公传》:「予闻虎生三日,其气食牛;駃騠七日,而超其母。盖其种性特殊,不幸而趣异类中耳。」
2.佛教用语。指造成众生在修行道上最终成就不同的根性。《大乘入楞伽经》卷二:「有五种种性。」也称为「种姓」。
3.一个民族自然形成的特性。如:「国父认为:『民族主义,却不必要甚么研究才会晓得的。……这是从种性发出来,人人都是一样。』」
《國語辭典》:伐性  拼音:fā xìng
残害身心。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养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宋。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说。」
《國語辭典》:伐性之斧  拼音:fā xìng zhī fǔ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韩诗外传》卷九:「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汉。枚乘〈七发〉:「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
《漢語大詞典》:性识(性識)
(1).天分,悟性。 南朝 梁 沈约 《神不灭论》:“其愚者则不辨菽麦,其悖者不知爱敬,自斯以上,性识渐弘。” 唐 无名氏 《冥音录》:“长女适邑人 丁玄夫 ,性识不甚聪慧。”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夫文字之见,随所触感,各肖其性识才学以出,其浅深高下不同之致,奚啻九级之臺乎?”
(2).佛教称众生的根性心识。隋书·经籍志四:“初, 释迦 説法,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説。”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盖怨毒之念,根於性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