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要素  拼音:yào sù
构成事物的原质。如:「土地、劳力、资本为生产的要素。」「民治是民主主义的要素之一。」
《漢語大詞典》:余剩(餘賸)
(1).剩馀。 宋 苏轼 《论纲梢欠折利实状》:“船场既兴,执事者非一,须有餘剩衣食,养活众人。” 明 唐顺之 《乞留馀盐疏》:“﹝军餉银﹞支销已尽,亦无餘剩。” 沈从文 《新与旧·菜园》:“主人 玉太太 ,年纪五十岁,年青时节应当是美人,所以到老来还可以从余剩风姿想见一二。”
(2).见“ 餘賸 ”。
(1).多馀,不必要的。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苟句尽餘賸,字皆重复,史之烦芜,职由於此。”一本作“ 餘剩 ”。
(2).剩馀。 清 洪升 《长生殿·偷曲》:“偷从笛里,写出无餘賸。”
《漢語大詞典》:填格
把必要的文字或数字填写到列有一定项目的表格或文件中。 清 夏燮 中西纪事·五口衅端:“有洋人在 寧波 市中以细故口角,擅杀 鄞县 平民二人,禀地方官相验填格,飭令交出首从凶犯。”
《國語辭典》:做眼  拼音:zuò yǎn
做向导或探报消息。《水浒传》第一八回:「当下便差八个做公的,一同何涛、何清,连夜来到安乐村,叫了店主人做眼,径奔到白胜家里。」《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沈公沈婆得那贼道东西,替他做眼,一夥人干这等事,如何不做手脚?」
《国语辞典》:借提  拼音:jiè tí
法院法官、检察署检察官,为审理或侦讯案件之必要,传唤受刑人或受羁押之人,并以传票通知执行监狱或看守所,将受刑人或受羁押之人提庭讯问。借提人犯不得外宿,当晚必须解还;若借往远地查證,当天无法赶回,则应寄押于当地之监所,次日清晨再行提出。司法警察为办理案件需要,亦得向法院声请借提人犯。
《国语辞典》:打七  拼音:dǎ qī
净土宗与禅宗的修行法,于七日内,除必要的吃饭睡觉之外,避开一切俗事,专心参究佛法,称为「打七」。禅宗每年冬季都要举办一至十个「打七」活动。也称为「打净七」、「打禅七」。
《漢語大詞典》:寡醋
指不必要的嫉妒感情。多指男女关系而言。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二折:“难道你不见,我几曾调他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 明王錂《春芜记·构衅》:“就是我小姐看他,干得你甚事,要你喫这等寡醋?好没廉耻。”
《漢語大詞典》: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有話即長,無話即短)
旧时艺人在说唱中的习用语。谓故事内容有必要多说的就讲得详细,否则就从简。后泛指有材料有内容就可多写多说,否则就少写少说。《水浒传》第一一四回:“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且説中路大队军兵前队 关胜 ,直哨到 东新桥 ,不见一个南军。”《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觉过了一月有餘。” 茅盾 《在中长篇小说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篇作品字数的多少,本来不能硬性规定,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亦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洪秀全演义》第七回:“且説 洪秀全 、 胡以晃 、 韦昌辉 、 洪仁发 四人,离了 桂平 县城,正是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奔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一日到了 金田 。”
《國語辭典》:主线(主線)  拼音:zhǔ xiàn
1.主要的脉络、道路。如:「中部横贯公路的主线由东势到太鲁阁,另有支线分别到宜兰市及雾社。」
2.工厂中生产线的主力。
《漢語大詞典》:专业课(專業課)
高等学校以及其他专业学校中,使学生具有必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漢語大詞典》:窝线(窩綫)
犹眼线。暗中侦察情况、必要时担任向导的人。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澳门纪略〉跋:“海盗之起,必有窝綫。”
《國語辭典》:踏踏实实(踏踏實實)  拼音:tà ta shí shí
做事认真切实、不敷衍。如:「你只要踏踏实实的干,一定会出头的。」
《國語辭典》:替古人耽忧(替古人耽憂)  拼音:tì gǔ rén dān yōu
为无谓的事情担心、忧虑。《西游记》第四八回:「老儿,莫替古人耽忧,我师父管他不死长命。」《金瓶梅》第二○回:「怪小狗肉儿,你倒替古人耽忧。」也作「替古人担忧」。
《國語辭典》:心眼儿(心眼兒)  拼音:xīn yǎn ér
1.心地。如:「此人心眼儿不好,大家最好小心点。」
2.聪明机智、心机智谋。如:「这人很没心眼儿,做事老出差错。」《红楼梦》第八三回:「我是个没心眼儿的人,只求姑娘,我说话别往死里挑捡,我从小儿到如今没有爹娘教道。」
3.意念、疑虑。如:「心眼儿太多,你不会过得很痛苦吗?」
4.度量。如:「他心眼儿小」、「他心眼儿窄」。
5.心意。如:「她冲著他心眼儿说话来讨他的欢心。」
6.内心。《红楼梦》第六回:「我的嫂子,我见了他,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那里还说的上话来了。」
《国语辞典》:平民教育  拼音:píng mín jiào yù
对未受正规教育或缺乏现代知能的民众所施的一种普遍而必要的文化教育。也称为「民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