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1,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浅水
感应
真空
潮水
陶镕
关系
自发
大故
惊动
三至
膻腥
陷溺
不相关
海浪
作用
《漢語大詞典》:浅水
水深小到河底地形能影响表面波的水体
深度较小的水或浅滩上的水
《國語辭典》:感应(感應)  拼音:gǎn yìng
1.互相感动相应。《易经。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
2.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情感和动作。《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西游记》第三六回:「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
3.人以精诚感动神明,神明自然会回应人。《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皆有神祇感应,然后营之。」
4.用于表示交互影响的物理现象,例如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
《國語辭典》:真空  拼音:zhēn kōng
1.完全无任何物质存在的空间。
2.比喻完全没有任何人、事物、权力等的地方或活动停摆的现象。如:「真空地带」、「真空状态」。
3.佛教用语。指一切现象都只是概念所构成,没有实体。《大智度论》卷三一:「复次毕竟空是为真空。」
《國語辭典》:潮水  拼音:cháo shuǐ
受潮汐影响而定期涨落的水流。隋。炀帝〈春江花月夜〉诗:「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三国演义》第四七回:「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
《國語辭典》:陶镕(陶鎔)  拼音:táo róng
陶冶镕铸。《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他是前年进的学,我怕是他在家里荒疏学业,所以我把他带出来,投一位名师肄业,以图上进。如今得蒙老兄陶镕,将来舍弟成名,举家感戴,没齿不忘也。」
《國語辭典》:关系(關系)  拼音:guān xì
关联、影响。《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冯君瑞是我内地生员,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也作「关系」。
《國語辭典》:关系(關係)  拼音:guān xì
1.事物间的连带作用。如:「关系企业」。
2.影响、牵涉。《文明小史》第二四回:「这是新章课吏,关系他们前程,务要秘密才好。」也作「关系」。
《國語辭典》:自发(自發)  拼音:zì fā
不假外力自己发动或自然产生。如:「自动自发」。
《國語辭典》:大故  拼音:dà gù
1.父亲或母亲去世。《孟子。滕文公上》:「今言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聊斋志异。卷一一。陈云楼》:「今遭大故,音耗遂梗,久不如黄省问。」
2.死期、死亡。《楚辞。屈原。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于大故。」《汉书。卷六○。杜周传》:「延年愚,以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弃也。」
3.重大的错误。《论语。微子》:「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4.充足条件。《墨子。经说上》:「大故,有之必无然,若见之成见也。」
《國語辭典》:大故  拼音:dài gù
1.大略。《朱子语类辑略》卷五:「因言读书用功之难,诸公觉得大故浅近,不曾著心。」也作「大古」。
2.特别。也作「大古」。
《國語辭典》:大古  拼音:dài gǔ
1.大扺、大概。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更问甚陛下,大古是知重俺帝王家。」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正末云:『大古里你吃了风药来也。』」也作「大故」。
2.总之。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大古是家富小儿娇,我则愁腌日月没柴没米怎生熬泠。」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也作「待古」。
3.特别。元。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折:「我从小里文章不大古,年老也还有甚词赋。」也作「大故」、「待古」、「待骨」、「特古」、「特故」。
《漢語大詞典》:大古
太古。仪礼·士冠礼:“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緇之。” 郑玄 注:“大古,指 唐 虞 以上。”荀子·非十二子:“羣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 唐 李白 《明堂赋》:“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兀曈曨,乍明乍蒙,若大古元气之结空。”
分類:太古
《國語辭典》:惊动(驚動)  拼音:jīng dòng
1.惊骇震动。《三国演义》第六回:「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
2.烦扰。《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因为无事,不敢来上门上户,惊动老爹。」《红楼梦》第二○回:「这里宝玉通了头,命麝月悄悄的伏侍他睡下,不肯惊动袭人。」也作「惊扰」。
《漢語大詞典》:三至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國語辭典》:膻腥(羶腥)  拼音:shān xīng
羊臭及鱼臭。《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手荐鸾刀,漫之膻腥。」
《國語辭典》:陷溺  拼音:xiàn nì
1.陷入、沉溺。指丧失本性,沉迷不悟。《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2.陷于困苦之境。《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公家息壅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
《国语辞典》:不相关(不相关)  拼音:bù xiāng guān
彼此间没有关联或影响。如:「这桩命案和他的失踪是不相关的。」宋。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词:「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国语辞典》:海浪  拼音:hǎi làng
海水受风吹、气压变化、海底地震、火山活动等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波浪。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江湖秋至,方怀纵壑之图;海浪风高,未接垂天之翼。」宋。陈师道〈十八日观潮〉诗:「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长共客飘摇。」
《國語辭典》:作用  拼音:zuò yòng
1.用意、用心。如:「他讲这句话的作用何在?」
2.作为、行为。《魏书。卷七八。孙绍传》:「作用失机,虽成必败。」
3.施行法术。《水浒传》第四四回:「我的这法,诸人都带得。作用了时,和我一般行。」《聊斋志异。卷二。陆判》:「作用毕,视榻上亦无血迹。」
4.效果、影响。如:「有副作用」、「消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