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声貌(聲貌)  拼音:shēng mào
声音形貌。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漢語大詞典》:抱景
亦作“ 抱影 ”。
(1).守着影子。形容孤独。 汉 严忌 《哀时命》:“廓抱景而独倚兮,超永乎故乡。” 晋 左思 《咏史》之八:“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南朝 宋 王微 《杂诗》:“朱火独照人,抱景自愁怨。” 唐 褚亮 《晚别乐记室彦》:“抱影同为客,伤情共此时。” 宋 周邦彦 《法曲献仙音》词:“向抱影凝情处,时闻打窗雨。”
(2).具有光彩形象。文选·陆机〈文赋〉:“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景,一本作“ 暑 ”。 吕延济 注:“谓物有抱光景者,必以思叩触之,而求其文理。”
《國語辭典》:近景  拼音:jìn jǐng
拍摄影片时,镜头包括个人自肩部以上的部分,有时也可能包括一些必要的道具或一部分布景。其目的是为了剧情、美学、或组合方面的需要,具有将特定事物予以特殊化的效果。
《國語辭典》:狮蛮(獅蠻)  拼音:shī mán
1.宋朝重阳节时,于蒸糕上放置由粉制成的饰物。宋。孟元老《东京孟华录。卷八。重阳》:「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五。九月》:「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䌽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色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
2.古代武官用的腰带,常饰有狮子、蛮王等图案。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出沙鱼鞘。」《三国演义》第三回:「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
3.节庆时人扮作狮子、蛮王的模样尽情跳舞。后泛指各种歌舞。《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狮蛮社火,鼓乐笙箫,通宵达旦。」
《漢語大詞典》:猛虡
古代刻猛兽形象为饰的钟架。文选·张衡〈西京赋〉:“洪鐘万钧,猛虡趪趪。” 刘良 注:“猛,谓兽也……虡,鐘架趺也。” 北周 庾信 《周宗庙歌·昭夏》:“清庙肃肃,猛虡煌煌。”
《漢語大詞典》:制形(製形)
制造形象。即钩描轮廓。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顾骏之:“赋彩製形,皆创新意。”
《國語辭典》:浮雕  拼音:fú diāo
在木、石、铜等材料的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半立体雕像,并留有背景,称为「浮雕」。一般分为深雕与浅雕两种。
《漢語大詞典》:事象
(1).事物的形象。 鲁迅 《集外集拾遗·〈十二个〉后记》:“将精气吹入所描写的事象里,使它苏生;也就是在庸俗的生活、尘嚣的市街中,发见诗歌底要素。”
(2).事情,现象。 巴金 《爱情三部曲·雨》七:“她有一颗纯白的心,不知道这社会上的种种事象。”
分類:事象形象
《國語辭典》:塑造  拼音:sù zào
利用黏土或人造油土等材料,以按捏、加减、铲削等手法塑成人物或物体的形象。
《國語辭典》:形景  拼音:xíng jǐng
情形、景象。《红楼梦》第五七回:「见其家中的形景,自与荣宁不甚差别,或有一二稍盛者。」《老残游记》第一三回:「那知被他们看了这个形景,越发笑个不止。」
分類:情形情状
《漢語大詞典》:灯婢(燈婢)
雕成婢女形象的灯座。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灯婢:“ 寧王 宫中,每夜於帐前罗列木雕矮婢,饰以彩繒,各执华灯,自昏达旦,故目之为灯婢。”
分類:婢女形象
《國語辭典》:画面(畫面)  拼音:huà miàn
1.古代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凡遇大悲大丧,即以刀划脸,以示悲愁。《三国志。卷一六。魏书。任苏杜郑仓传。仓慈》:「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
2.图画、银幕等所呈现的形象。如:「影片中血腥火爆的画面不适合小孩观赏。」
《國語辭典》:石雕  拼音:shí diāo
1.在石材上雕刻形象或花纹的艺术。可雕石材如白大理石、文石、玉石等。
2.用各种石材雕刻而成的作品。
《漢語大詞典》:六像
亦作“ 六象 ”。 指凤的形象。初学记卷三十引《论语摘衰圣》:“凤有六像、九苞。六像者,一曰头像天,二曰目像日,三曰背像月,四曰翼像风,五曰足像地,六曰尾像纬。” 明 李东阳 《王世赏所藏林良双凤图》诗:“九苞六象杳莫覩,谁遣图画留人间。”
分類:形象
《漢語大詞典》:真实性(真實性)
(1).佛教语。圆成实性三义之一,亦称真如。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
(2).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特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