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65,分6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典故(续上)
一尘不染(又作:一点红尘不染)
渭城挹轻尘
一榻尘生谁扫
庾公尘
玉尘
玉尘
玉兔捣香尘
元规尘(又作:吹尘扇难障 ...)
甑中尘
珠尘
浊泥清尘
缁尘染
自此都隔尘寰
词典
风尘
红尘
典故
一尘不染
 
一点红尘不染

相关人物
神秀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五十一〈史传部三〉~29~2~
上座神秀。乃于廊壁书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师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诵念。能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能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能良久曰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发狂言!」能曰:「子不信耶?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烛,令童子于秀偈之侧写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
典故
一曲阳关
  
千万遍阳关
 
唱渭城
 
唱阳关
 
四叠阳关
 
泣渭城
  
渭城挹轻尘
 
渭城朝雨
 
渭城柳
 
渭城歌
 
渭城诗
 
渭城风雨
 
听阳关
 
西出阳关
 
阳关一杯酒
   
阳关无故人
 
阳关声苦
 
阳关西出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案:渭城一曰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刘禹锡与歌者诗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慇勤唱渭城。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渭城、阳关之名。盖因辞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客舍依依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依依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典故
一榻尘生谁扫

相关人物
虞愿


《南齐书》卷五十三〈良政列传·虞愿〉~95~
虞愿字士恭,会稽馀姚人也。祖赉,给事中,监利侯。父望之,早卒。赉中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年数岁,独不取,赉及家人皆异之。……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治生产。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在郡立学堂教授。郡旧出髯胆,可为药,有饷愿者,愿不忍杀,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山,经宿,复还故处。愿更令远,乃不复归,论者以为仁心所致也。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彻无隐蔽。后琅邪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褚渊常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渊叹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而去。
典故
相关人物
庾亮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轻诋〉~826~
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
典故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何逊·诗·和司马博士咏雪诗〉~707~
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复新。暂蔽卷纨质,复惭施粉人。若逐微风起,谁言非玉尘。
典故

《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九〈游宝称寺〉
竹寺初晴日。花塘欲晓春【花塘欲晚春】,野猿疑弄客。山鸟似呼人,酒嫩倾金液。茶新碾玉尘,可怜幽静地。堪寄老慵身。
典故
玉兔捣香尘


《太平广记》卷五十〈神仙五十·裴航〉~34~
妪于襟带间解药,航即捣之,昼为而夜息,夜则妪收药臼于内室。航又闻捣药声,因窥之,有玉兔持杵臼,而雪光辉室,可鉴毫芒,于是航之意愈坚。
典故
一箑西风
  
元规拥上流
 
吹尘扇难障
 
团扇隔元规
 
尘埃污西风
 
尘满西风扇
 
庾亮尘
 
庾令尘
 
扇尘轻障
 
拥扇西风
 
无扇可障尘
 
王导举扇
 
羽扇障西尘
 
举扇毋我污
 
西风不胜尘
 
西风尘土
 
西风扇
 
遮扇尘
 
风尘休障

相关人物
庾亮
 
王导


《世说新语》下卷下《轻诋》
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列传〉
于时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镇于外。南蛮校尉陶称间说亮当举兵内向,或劝导密为之防。导曰:「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则如君言,元规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又与称书,以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于是谗间遂息。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
《艺文类聚》卷六〈地部、州部、郡部·地部·尘〉
晋《郭子》曰:庾公名位渐重,足倾王公。时庾亮在石头,王公在城,忽风起扬尘,王公以扇拂之曰:「元规尘污人。」

简释

元规尘:喻高官权贵气势凌人,又泛指尘污。唐李白《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例句

扇举遮王导,樽开见孔融。 李商隐 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伏蒙仁恩俯赐披览奖逾其实

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李白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 殷尧藩 襄口阻风

物近刘舆招垢腻,风经庾亮污尘埃。 韩偓 驿步

典故
甑中尘


《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范冉〉~2688~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到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慕梁伯鸾、闵仲叔之为人。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閒,徒行敝服,卖卜于韨。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馀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典故

《拾遗记》卷一〈虞舜〉
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雀,自丹州而来……常游丹海之际,时来苍梧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故仙人方回《游南岳七言赞》曰:「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
典故
浊泥清尘


《昭明文选》卷二十三〈诗丙·哀伤·七哀诗〉~086~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例句

浊水污泥清路尘,还曾同制掌丝纶。 韩愈 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

典故
缁尘染


《昭明文选》卷二十六〈诗丁·赠答四·詶王晋安〉
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
典故
自此都隔尘寰


《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九〈送隐者归罗浮〉
春山杳杳日迟迟【春天杳杳日迟迟】,路入云峰白犬随。两卷素书留贳酒【两卷囊书留贳酒】,一柯樵斧坐看棋。蓬莱道士飞霞履【蓬莱道士飞霞札】,清远仙人寄好诗。自此尘寰音信断,山川风月永相思。
《國語辭典》:风尘(風塵)  拼音:fēng chén
1.疾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讽刺之祸,速乎风尘。」
2.比喻流言蜚语。《南齐书。卷四七。谢朓传》:「遂复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诋贬朝政,疑閒亲贤。」也作「风尘之言」。
3.世俗。唐。高适〈封丘作〉诗:「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4.形容兵乱。唐。杜甫 野望诗:「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5.比喻旅行的劳累。如:「风尘仆仆」。
6.花街柳巷,妓女的生活。宋。严蕊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7.官途。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漢語大詞典》:风尘之警
谓兵乱之警报和惊忧。《汉书·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鋭,当矢石,启前行。”新唐书·马周传:“若人既劳,而用之不息,万一中国水旱,而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窃发,非徒旰食晏寝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徐州:“仅一宪臣居城中,称兵使者,而一参戎同事,所部兵止数百人,脱有风尘之警,立见瓦裂。”亦作“ 风尘之惊 ”。 王闿运 《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归葬时,东夷有风尘之惊,廷臣諠嚣,仓黄促战。”
分類:兵乱警报
《漢語大詞典》:风尘之言(風塵之言)
指流言蜚语。晋书·刘聪载记:“闻风尘之言,谓大将军、卫将军及左右辅皆谋奉太弟,剋季春构变,殿下宜为之备。”《魏书·王慧龙传》:“ 义隆 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亦作“ 风尘之声 ”。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扬氏:“ 梁州 刺史 甄法护 诬臣遣 司马飞龙 扰乱 西蜀 ,诸所譖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
分類:流言蜚语
《國語辭典》:红尘(紅塵)  拼音:hóng chén
1.俗世、繁华热闹的地方。南朝陈。徐陵 洛阳道诗二首之一:「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清。陈澧〈水龙吟。词仙曾驻峰头〉词:「此夜三人对影,倚高寒红尘全洗。」
2.尘埃。《文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漢語大詞典》:三叠阳关(三疊陽關)
《阳关三迭》。琴曲。琴谱以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别之曲。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 巫山 晓。” 元 宋方壶 《斗鹌鹑·送别》套曲:“肺腑,恨怎舒,《三叠阳关》愁万缕。”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凄愴似和半夜 楚 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元 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本弹的是一曲《凤求凰》,倒做了《三叠阳关令》。”
《國語辭典》:渭城  拼音:wèi chéng
1.位于渭水北岸,本秦都咸阳,汉武帝时复置,改称为「渭城」,约今陕西咸阳东北。
2.乐曲名。又称〈渭城曲〉。本为唐。王维 送人使安西七言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后入乐府,遂以「渭城」名曲。它描写一种最普遍性的离别,具有深挚的惜别之情,适合大多数离别宴席演唱而成为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國語辭典》:阳关三叠(陽關三疊)  拼音:yáng guān sān dié
乐曲名。本为唐朝王维所作〈渭城曲〉诗,后人将之谱为送别之曲。今仅存琴歌谱,因「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故称为「阳关三叠」。今亦有纯粹演奏谱。
《漢語大詞典》:阳关曲(陽關曲)
(1).琴曲名。即《阳关三迭》。详“ 阳关三叠 ”。
(2).词牌名。因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西出 阳关 无故人”句而得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 苏轼 有《阳关曲》词。
《國語辭典》:阳关三叠(陽關三疊)  拼音:yáng guān sān dié
乐曲名。本为唐朝王维所作〈渭城曲〉诗,后人将之谱为送别之曲。今仅存琴歌谱,因「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故称为「阳关三叠」。今亦有纯粹演奏谱。
《國語辭典》:庾公尘(庾公塵)  拼音:yǔ gōng chén
晋时庾亮,字元规,掌握强权,王导不满其权势迫人,一日,以扇子阻挡从庾亮方向吹来的西风所扬起的尘土,并说:「元规尘污人。」见《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后以庾公尘比喻位高权大者的威势气燄,或表示对此气焰的鄙视。宋。苏轼 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诗:「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宋。陆游 独游城西诸僧舍诗:「万里欲呼牛渚月,一生不受庾公尘。」
《國語辭典》:玉尘(玉塵)  拼音:yù chén
1.玉屑。传说中道家炼丹所用的材料。《抱朴子。内篇。金丹》:「先飞取五石玉尘,合以丹砂汞,内大铜器中煮之。」
2.雪。唐。白居易 酬皇甫十早春对雪见赠诗:「漠漠复雰雰,东风散玉尘。」
3.花瓣。唐。张籍 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因成绝句二首之一:「千枝花里玉尘飞,阿母宫中见亦稀。」
《漢語大詞典》:元规尘(元規塵)
东晋 庾亮 ,字 元规 ,以国舅身,历仕三朝,一时权倾朝野,人多趋附。 王导 忿忿不平,遇西风尘起,辄举扇拂之曰:“ 元规 尘污人。”见《晋书·王导传》《世说新语·轻诋》。后用以喻逼人的气焰。 唐 李白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诗:“蹈海寧受赏,还山非问津。西来一摇扇,共拂 元规 尘。”
《漢語大詞典》:珠尘(珠塵)
轻细如尘的青砂珠。传说为仙药,人服之可长生。 晋 王嘉 拾遗记·虞舜:“﹝凭霄雀﹞常游 丹海 之际,时来 苍梧 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仙人 方迴 《游南岳七言讚》曰:‘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 宋 林逋 《孤山雪中写望寄景山仙尉》诗:“璚树瑶岑掠眼新,鲜飇时復颺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