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46,分84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总督
主爵
宫相
太卜
司明
家丞
载师
巡使
正考
乡豪
赞读
大宰
赞理
司李
司城
《國語辭典》:总督(總督)  拼音:zǒng dū
1.管理监督。《汉书。卷一○○。叙传下》:「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郭三十有六。」《三国演义》第五回:「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
2.职官名。始置于明代,总管辖区内的文武庶政,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管理一省或兼管数省。也称为「制军」。
3.代表君主治理属地的官吏。如英国的香港总督。也译作「代王」。
《漢語大詞典》:主爵
(1).官名。 秦 有主爵中尉, 汉景帝 时改为主爵都尉,掌有关封爵之事。 武帝 时改名右扶风,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又变为行政区之名,与以前职掌全异。 隋 于吏部置主爵侍郎一人, 唐 以后改称司封,为吏部所属各司之一,主爵之名遂废。
(2).主持祭祀。 清 陆长春 《香饮楼宾谈·一旦生员》:“会大祭,某以子贵受封,族老推其主爵。”
《漢語大詞典》:宫相
官名。 唐 代太子官属有詹事府,统理一切政务;又有左右二春坊,掌管各局。两署之长官太子詹事与左右庶子均称为宫相。 唐 白居易 《与皇甫庶子同游城东》诗:“白马朱衣两宫相,可怜天气出城来。”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子庶子为宫相。”
《國語辭典》:太卜  拼音:tài bǔ
古代卜筮官之长。《楚辞。屈原。卜居》:「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先生决之。』」《史记。卷一二七。褚少孙补。日者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
《漢語大詞典》:司明
(1).负责让眼睛明亮。谓使了解下情。左传·昭公九年:“女为君目,将司明也……而女不见,是不明也。”亦指眼睛。 清 曹寅 《夜饮和培山眼镜歌》:“生人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
(2).官名。 新莽 设置。参阅汉书·王莽传中
《漢語大詞典》:家丞
官名。 汉 代太子家令的辅佐官。诸侯国亦设此职。主管家事。历代相沿。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詔书独藏 魏其 家,家丞封。”后汉书·朱晖传:“ 永平 初, 显宗 舅 新阳侯 阴就 慕 暉 贤,自往候之, 暉 避不见。復遣家丞致礼, 暉 遂闭门不受。”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胄子除华紱,家丞具急装。敕须离禁闥,手为换衣裳。”
《漢語大詞典》:载师(載師)
官名。掌理土地赋役等事务。周礼·地官·载师:“载师掌任土之灋,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康元年:“ 周 遣小载师 杜果 来聘。”
《漢語大詞典》:巡使
官名。祭祀朝会时,掌察百官、正仪法、纠违失。例以御史充之。宋史·职官志四:“凡祭祀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 咸平 四年,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分纠不如法者。文官,右巡主之,武官,左巡主之;分其职掌,纠其违失,常参班簿、禄料、假告皆主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余为郎官时,尝遇视朔过殿。有御史为巡使者,法当独立於殿庭之南,北向,以察百官失仪。”
《漢語大詞典》:正考
(1).正式考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童生正考宜分别已、未冠出题。”
(2).官名。科举时代掌管考试的主考官。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附 清 徐邻唐 评:“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以如此策入彀,吾辈且得罪。”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附 清 徐邻唐 评:“正考迟回良久。”
《國語辭典》:乡豪(鄉豪)  拼音:xiāng háo
1.乡里中有权势、威望或豪强武断的人。《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新唐书。卷一一八。韩思复传》:「既去,召乡豪责,以挠法笞其背,以令部中。自是豪右畏戢。」
2.职官名。南朝梁武帝时所设,专掌搜荐人才。
《漢語大詞典》:赞读(贊讀)
(1).赞唱诵读。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安徽·六安之婚嫁风俗》:“闹洞房之时,有一种通行之吉语,一人赞读,全体道好。”
(2).官名。 明 代东宫官属。明史·职官志二:“又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及赞读等官。”
《漢語大詞典》:大宰
官名。左传·隐公十一年:“ 羽父 请杀 桓公 ,将以求大宰。” 孔颖达 疏:“《周礼》:天子六卿,天官为大宰。诸侯则并六为三而兼职焉。”详“ 太宰 ”。
分類:官名
《國語辭典》:太宰  拼音:tài zǎi
职官名:(1)周制,统理百官之长。秦、汉不置。晋改太师为太宰。南北朝时,废置不一。隋后无此官,至宋徽宗时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不久即废。明、清则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2)掌管饮食的官吏。《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太宰持升而御户右。』」北周。卢辩。注:「太宰,膳夫也。」《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又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有廱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唐。颜师古。注:「太宰即是具食之官。」
《國語辭典》:赞理(贊理)  拼音:zàn lǐ
襄助。《国语。晋语九》:「士景伯如楚,叔鱼为赞理。」
《漢語大詞典》:司李
(1).官名。即司理。 清 周亮工 《理信存稿序》:“且天下知司李一官,係於国家之宪纪,生民之利害,彰彰如是。” 清 李渔 《比目鱼·定优》:“在下是 汀州 司李的管家。我老爷前去上任,假道贵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后生举进士,授 延安 司李,携家之任。” 吕湛恩 注:“推官号为司李,亦称司理。” 何垠 注:“司李,李,通‘理’,狱官也。”详“ 司理 ”。
(2).执法,断案。 梁启超 《知耻学会叙》:“官惟无耻,故不学军旅而敢於掌兵,不諳会计而敢於理财,不习法律而敢於司李。”
《國語辭典》:司理  拼音:sī lǐ
1.职官名。掌理狱讼的事。也作「司李」。
2.掌理、管理。如:「司理政务」、「司理庶事」。
《國語辭典》:司城  拼音:sī chéng
1.职官名。春秋时宋国设置,掌水土之事。原称司空,因宋武公讳司空,故改为司城。
2.复姓。如春秋时有司城子罕。
《國語辭典》:司空  拼音:sī kōng
1.职官名。周时有冬官大司空,为六卿之一,掌水土营建之事。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汉初沿置,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多有更名,或称御史大夫,或称司空,至明始废。隋唐之世,设六部,后因通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
2.复姓。如唐有司空曙、司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