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自立门户(自立門戶)  拼音:zì lì mén hù
比喻从某一团体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家。《孽海花》第三一回:「要称我的心,除非自立门户,你要真心和我好,快些给我想法子。」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郡城自江鹤亭徵本地乱弹,名春台,为外江班,不能自立门户,乃徵聘四方名旦。」
《國語辭典》:祖师爷(祖師爺)  拼音:zǔ shī yé
一派学术、技艺、宗教或行业的创始人。如:「要是这流传了几千年的技艺,在我们手里没落了,那可真对不起祖师爷!」也称为「祖师」。
《国语辞典》:瑜伽宗  拼音:yú jiā zōng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派以弥勒、无著、世亲为祖。主张外境是虚幻,只有心识是真实的存在。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转化变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晓因明论,则思拟陈那;味瑜伽宗实罄怀无著。」也称为「唯识宗」。
《国语辞典》:中观派(中观派)  拼音:zhōng guān pài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依据龙树思想,主张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真实的体性,现象仅是概念所假立的。中观派又分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二支。代表人物除龙树外,有提婆、佛护、清辨、寂护、月称等。
《国语辞典》:宁玛派(宁玛派)  拼音:níng mǎ pài
西藏佛教的一支宗派。为藏语rNying ma pa的音译。宁玛意译为旧的,即指其所弘传的佛法是前弘期的密教。奉印度金刚乘大师莲华生为祖师。注重金刚乘密法的修持,其中以大圆满教授最重要。此派修行人戴红帽,所以也称为「红教」。
《国语辞典》:唯识宗(唯识宗)  拼音:wéi shì zōng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弥勒、无著、世亲之学为宗。主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转化变现。只有心识是真实存在,现象是幻有。创立八识说,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轮回的主体。此派经由真谛、玄奘传入中国。也称为「法相宗」、「瑜伽行派」、「瑜伽宗」。
《国语辞典》:萨迦派(萨迦派)  拼音:sà jiā pài
西藏佛教宗派之一。藏语Sa skya pa的音译。十一世纪贡却杰波在萨迦建寺弘法,形成萨迦派,流传至今。主要弘扬道果法。该派发展至元朝势力最盛,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封为帝师,并掌西藏政教大权,直到元末。因主寺围墙涂红、白、黑三色,故俗称为「花教」。
《国语辞典》:三阶教(三阶教)  拼音:sān jiē jiào
隋朝僧人信行禅师所创立的佛教宗派,流行于隋唐二代。三阶教将佛法依时、处、人各分为三阶。时的三阶指佛灭后初五百年为第一阶,次五百年为第二阶,其后为第三阶;处的三阶是净土世界为第一阶,凡圣三乘共住的五浊世界为第二阶,只有凡夫众生所住的五浊世界为第三阶;人的三阶是最利根一乘为第一阶,数利根正见成就的三乘为第二阶,执持颠倒见的众生是第三阶。本宗派即依此立名。三阶教认为斯时、斯处、斯人都是第三阶,不易解脱;其修行主张以苦行、忍辱为主,在路上见人不论男女,一概礼拜,提倡布施,死后林葬。反对礼敬佛像及念阿弥陀佛。与当时佛教理论和修行方法很不协调。隋开皇二十年、武周證圣元年、圣历三年、唐开元十三年都曾诏令禁止该教。终唐之世,遂无所闻。近世敦煌残卷出土,此宗教义始复为世人所知。也称为「普法宗」、「第三阶宗」、「三阶宗」。
《国语辞典》:日莲宗(日莲宗)  拼音:rì lián zōng
日本佛教宗派之一。十三世纪日莲创立,故名「日莲宗」。此宗虽受日本天台宗的影响,但特别重视《妙法莲华经》,尤其《妙法莲华经》经题五字,认为只要诚心皈依本尊,口唱经题就能即身成佛,并有可能在现实显现佛的净土。此宗以身延山久远寺为总本山,分派很多,在台湾亦有少量的信徒。
《漢語大詞典》:法界宗
佛教宗派名。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为其主要教理。此宗是 唐 贤首 ( 法藏 )大师开创,其所依据经典为《华严经》,所以又称为贤首宗或华严宗。
《國語辭典》:黄檗宗(黃蘗宗)  拼音:huáng bò zōng
佛教禅宗派别之一。创始于唐代福建黄檗山的正干禅师,断际禅师希运继之大振宗法。盛于宋,衰于元,至明代因隐元而复兴。清顺治十一年(西元1654)隐元应日本的邀请东渡,遂为日本黄檗宗之祖。
《漢語大詞典》:南山律宗
即律宗。我国佛教五大宗派之一。 唐 释 道宣 所创,弘扬四分律,撰《四分律行事钞》等。谓律戒是佛教之根本,解脱之要道。因 道宣 住 终南山 ,创设戒坛,故称“南山律宗”。《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宗派源流·律宗》:“南山律宗把 释迦 一代的教法区分作化、制(或行)二教,以化教为 如来 教化众生使其发生禅定及智慧的教法,如四《阿含》等经、《发智》《六足》等论;制教为 如来 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如《四分》《十诵》等律。”参见“ 律宗 ”。
《國語辭典》:律宗  拼音:lǜ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的宗派。可分成三系:一是道宣所传的南山宗。二是法砺所传的相部宗。三是怀素所传的东塔宗。后来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所以后来所谓的律宗,多指南山律宗。
《漢語大詞典》:南顿北渐(南頓北漸)
佛教禅宗的两个宗派。一派主张顿悟,是为南宗;一派主张渐修,是为北宗。景德传灯录·弘忍禅师:“大师在 蘄州 东山 开法时有二弟子,一名 慧能 ,受衣法居 岭南 为六祖;一名 神秀 ,在北扬化……其所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非禪宗本有南北之号也。”参见“ 南北宗 ”、“ 南能北秀 ”。
《國語辭典》:三论宗(三論宗)  拼音:sān lùn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要以研习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百论》而得名。源于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师徒讲习,至隋吉藏集大成,是中国佛教诸宗中最接近印度中观思想的一派,至唐代渐趋没落。
《國語辭典》:门户之争(門戶之爭)  拼音:mén hù zhī zhēng
门派之间的争论。《清史稿。卷四三六。翁同龢传》:「桂芬以持重见赏,同龢以专断致嫌。毓汶奔走其间,勤劳亦著,大体弥缝,赖以无事。然以政见异同,门户之争,牵及朝局,至数十年而未已。」
分類:宗派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