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00 【介绍】: 即宋哲宗。神宗第六子。元丰五年,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旋即位。时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次年改年号为元祐,召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为相,贬逐章惇、蔡确等新党。八年,太后死,始亲政。次年改元绍圣,以章惇为相,罢范纯仁、吕大防、苏辙等,尽复神宗时新法,重修《神宗实录》。在位十六年。
全宋诗
宋哲宗赵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元丰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亲政。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绍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庙号哲宗,葬永泰陵。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
全宋文·卷三二二一
宋哲宗赵煦(一○七七——一一○○),神宗第六子,熙宁九年十二月生。初名佣,授检校太尉、太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元丰五年迁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是年三月即位,年仅十岁。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改元元祐,召司马光、吕公著为相,贬逐新党,尽罢新法。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始亲政,改元绍圣,以绍述神宗新法为名。遂罢免宰相范纯仁等,追夺司马光等谥,以章惇为相,起用曾布、蔡卞等执政,于是熙丰新法渐次恢复。元符三年正月崩,在位十六年,年号三:元祐、绍圣、元符。有集二十七卷。事迹见《宋史》卷一七至一八《哲宗纪》,《玉海》卷二八。
《国语辞典》:宋哲宗  拼音:sòng zhé zōng
帝号。(西元1077~1100)名煦。在位十五年。神宗之子。初即位时,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为相。太后崩,任用章惇、吕惠卿,新旧党争加剧。
《國語辭典》:绍述(紹述)  拼音:shào shù
遵循前人的遗规事业。《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章惇传》:「于是专以『绍述』为国是,凡元祐所革一切复之。」
《漢語大詞典》:泰陵
(1).陵名。 唐玄宗 陵。在 陕西省 蒲城县 东北 金粟山 。
(2).陵名。 宋哲宗 陵。在 河南省 巩县 西南。本名 永泰陵 。 宋 人常称之为 泰陵 。
(3).陵名。 明孝宗 陵。在 北京市 昌平县 笔架山 东南。
(4).陵名。 清世宗 陵。在 河北省 易县 永宁山 。
《漢語大詞典》:坤成
节名。 宋哲宗 即位后,将其嫡母 向太后 生日定为坤成节。因《易·繫辞上》有“坤作成物”语,故称。宋史·礼志十五:“ 哲宗 即位,詔以太皇太后七月十六日为坤成节。” 宋 苏辙 《三论熙河边事札子》:“然臣窃语 夏国 所遣坤成使臣适至京师,而国中遂敢举兵攻城略无所忌者,意谓筑城之役,曲在 熙河 。”
《漢語大詞典》:洛蜀
指 洛 党和 蜀 党。为 宋哲宗 时 元祐 三党中的两党(另一党叫 朔 党)。 明 叶襄 《感旧》诗:“ 洛 蜀 纷争日,君王宵旰时。” 明 沈钦圻 《咏史》:“一堂争 洛 蜀 ,四镇角熊羆。”参见“ 洛党 ”、“ 蜀党 ”。
《漢語大詞典》:党人碑
宋哲宗 元祐 元年, 司马光 为相,尽废 神宗 熙宁 、 元丰 间 王安石 新法,恢复旧制。 绍圣 元年 章惇 为相,复 熙丰 之制,斥 司马光 为奸党,贬逐出朝。 徽宗 崇宁 元年 蔡京 为宰相,尽复 绍圣 之法,并立碑于 端礼门 ,书 司马光 等三百零九人之罪状,后因星变而毁碑。其后党人子孙更以先祖名列此碑为荣,重行摹刻。 明 何景明 《寄李郎中》诗:“海内竞传高士传,朝廷谁诉党人碑。” 柳亚子 《感事呈冶公用进退格》诗:“千载炎凉廷尉客,一门生死党人碑。”参阅宋史·徽宗纪、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蔡京擅国等。
《國語辭典》:洛党(洛黨)  拼音:luò dǎng
宋哲宗朝的新、旧党争中,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旧党派系之一。以程颐为领袖,朱光庭、贾易等为其羽翼。
《國語辭典》:碑林  拼音:bēi lín
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内。因石碑林立,故称为「碑林」。目前共收汉魏以至清代碑志二千三百馀件,包括汉隶书《曹全碑》、唐《开成石经》、唐。智永、张旭、怀素草书《千字文》等,为艺林珍薮。
《國語辭典》:蜀党(蜀黨)  拼音:shǔ dǎng
宋哲宗时,朝臣分洛、蜀、朔三党,皆反对王安石新法。以苏轼为首者称为「蜀党」。
《漢語大詞典》:元佑体(元祐體)
指 宋哲宗 元祐 年间 苏轼 、 黄庭坚 、 陈师道 诸人的诗风。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元祐体: 苏 、 黄 、 陈 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