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下达(下達)  拼音:xià dá
1.由上级传递给下级。如:「下达命令。」
2.指追求财富。《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宋。邢炳。疏:「言君子达于德义,小人达于财利。」
3.古时婚礼,男家使媒人向女家求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汉。郑玄。注:「达,通也。将欲与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
4.向君主陈述私事。《礼记。表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
《国语辞典》:吃酒  拼音:chī jiǔ
1.饮酒。《红楼梦》第一回:「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2.一种旧式婚礼中的仪式。
《國語辭典》:六礼(六禮)  拼音:liù lǐ
1.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明。孟称舜《桃花人面》第五出:「小生与姐姐,虽无六礼之期,偶有半面之雅。」
2.古代冠、婚、丧、祭、乡、相见等士礼。《礼记。王制》:「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
3.古享祭宗庙之礼,指肆献、馈食、祠、礿、尝、烝。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唐。贾公彦。疏。
4.古代朝见之礼,指朝、宗、觐、遇、会、同。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
《國語辭典》:纳币(納幣)  拼音:nà bì
古代婚嫁六礼中的纳徵。参见「纳徵」条。《公羊传。隐公二年》:「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其称主人何辞穷也。」《幼学琼林。卷二。婚姻类》:「下采即是纳币,合卺系是交杯。」
《國語辭典》:纳采(納采)  拼音:nà cǎi
古代婚嫁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遣派媒人携带一定的礼物,向女家正式求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道言未了,只听得外面鼓乐喧天,卢生来行纳采礼,正在堂前拜跪。」
《國語辭典》:委禽  拼音:wěi qín
古代婚礼用雁作为订婚的聘礼,故称下聘为「委禽」。《左传。昭公元年》:「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石点头。卷一二。候官县烈女歼仇》:「彼以委禽相诱,女以完璧自坚。」
《國語辭典》:奠雁  拼音:diàn yàn
古代婚礼,男方献雁给女方做为初见礼,称为「奠雁」。唐。李端〈送黎兵曹陕府结婚〉诗:「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儒林外史》第一○回:「到了厅事,先奠了雁,然后拜见鲁编修,编修公奉新婿正面一席坐下。」也作「奠雁」。
《國語辭典》:拜堂  拼音:bài táng
旧式婚礼的一种仪式。指新婚夫妇在礼堂行跪拜礼。《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一道烟先进去了,也不管他下轿,也不管他拜堂。」《红楼梦》第九七回:「虽然有服,外头不用鼓乐,咱们南边规矩是要拜堂的。」也称为「拜天地」。
《國語辭典》:小相  拼音:xiǎo xiàng
1.傧相,辅助国君引导宾客的司礼官。《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尊称年轻的男子。《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差人道:『先生一向可同做南昌府的蘧家蘧小相儿相与?』」也称为「小相公」。
《國語辭典》:长命缕(長命縷)  拼音:cháng mìng lǚ
端午节时,系在儿童手臂、手腕,悬在儿童胸前或臂上,挂在蚊帐、摇篮等处用以消灾祈福的五采丝线或绒线。民间以为青、红、白、黑四色象徵东、南、西、北四方,黄色象徵中央,于端午节系此五采丝线,可以免除瘟病,使人长寿健康。也称为「百索」、「避兵缯」。
《漢語大詞典》:同牢
古代婚礼中,新夫妇共食一牲的仪式。汉书·王莽传下:“进所徵天下淑女 杜陵 史氏 为皇后…… 莽 亲迎於前殿两阶间,成同牢之礼于上西堂。” 唐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诗:“礼娶嗣明德,同牢夙所钦。” 清 夏炘 《学礼管释一·释媵御沃盥交》:“同牢之礼,夫妇并尊,不为宾主。”
《國語辭典》:庙见(廟見)  拼音:miào jiàn
旧式结婚,新娘到庙中参拜其夫已死的父母,称为「庙见」。《礼记。曾子问》:「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
《国语辞典》:喜联(喜联)  拼音:xǐ lián
婚礼时所用的对联。
分类:婚礼对联
《國語辭典》:赞拜(贊拜)  拼音:zàn bài
臣下朝拜君主,赞礼者在旁唱礼。《后汉书。卷四七。梁慬传》:「身长八尺五寸,善为威容,赞拜殿中,音动左右。」
《國語辭典》:请期(請期)  拼音:qǐng qí
1.古代婚嫁六礼中的第五礼。男方以婚期告知女家,以徵求女家同意。《礼记。昏义》:「纳徵、请期。」唐。孔颖达。正义:「请期者,谓男家使人请女家以昏时之期,由男方告于女家,何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也。」
2.请求给予期限。《左传。昭公十四年》:「请期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