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范子名移
 
鸱夷变姓名
 
鸱夷一去
  
一舸鸱夷

相关人物
范蠡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75~
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与句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例句

不知鸱夷子,更入五湖去。 司马扎 美刘太保

鸱夷近何去,空山临沧溟。 崔国辅 宿范浦

他年莫学鸱夷子,远泛扁舟用铸金。 方干 上张舍人

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 方干 早发洞庭

便泛扁舟应未得,鸱夷弃相始垂名。 方干 题陶详校书阳羡隐居

功名若及鸱夷子,必拟将舟泛洞庭。 曹邺 题舒乡

无轻舴艋舟,始自鸱夷子。 李德裕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舴艋舟

昔人思避世,惟恐不深幽。禽庆潜名岳,鸱夷漾钓舟。 李德裕 思归赤松村呈松阻子

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 李德裕 洛中士君子多以平泉见呼愧获方外之名因以此诗为报奉寄刘宾客

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李白 古风之十八

我与鸱夷子,相去千馀岁。运阔英达稀,同风遥执袂。 李白 答高山大兼呈权顾二侯

刺促成纪人,好学鸱夷子。 李贺 昌谷诗

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 李颀 赠别高三十五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 杜甫 壮游

欲学鸱夷子,待勒燕山铭。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既为逍遥公,又作鸱夷子。 皮日休 奉献致政裴秘监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章碣 变体诗

扁舟一去鸱夷子,应笑分符计日程。 羊士谔 题松江馆

何须更学鸱夷子,头白江湖一短船。 赵嘏 赠曹处士幽居

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之十五

范子名屡移,蘧公志常保。古人去已久,此理今难道。 陶翰 早过临淮

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 韦庄 泛鄱阳湖

典故   
敌万人
 
学剑学书
 
书剑无成
  
记名非项籍
 
学剑自哂

相关人物
项籍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例句

不知书与剑,十载两无成。 于邺 书情

只应学得虞姬婿,书字才能记姓名。 韦蟾 长乐驿谑李汤给

典故
宰相纱笼
 
姓名潜护有笼纱
 
钟闻饭后
 
醉墨碧纱犹锁
 
相关人物
王播


《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九〈文章二·王播〉~494~
唐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照寺木兰院,随僧斋食。后厌怠,乃斋罢而后击钟。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名皆以碧纱罩其诗。播继以二绝句曰:「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未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國語辭典》:姓名  拼音:xìng míng
人的姓氏与名字。《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庄绍光道了姓名,并赴召进京的缘故。」
分類:姓名名字
《漢語大詞典》:记姓名(記姓名)
相传 项羽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 怒之。 羽 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见史记·项羽本纪。后遂以“记姓名”为不必多读书之典。 唐 韦蟾 《长乐驿谑李汤给事题名》诗:“只应学得 虞姬 壻,书字纔能记姓名。”
《分类字锦》:豫知姓名
后汉书段翳传:习易经,明风角时,有就其学者。虽未至,必豫知其姓名。尝告守津吏曰:某日当冇诸生二人荷担问翳舍处者,幸为告之。后竟如其言。
分类:杂占
《国语辞典》:姓名条例(姓名条例)  拼音:xìng míng tiáo lì
规定国民取用及更改姓名的法律。分为取用姓名、改姓、改名、更改姓名等四类。
《国语辞典》:姓名权(姓名权)  拼音:xìng míng quán
一种为区别他人与自我的人格权。
《國語辭典》:名字  拼音:míng zi
1.姓与名。《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后来这几位宗师,不知怎的,看见门生这个名字,就要取做一等第一,补了廪。」《老残游记》第二回:「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
2.人的称号,不包含姓氏。《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目连变文》:「贫道少生,名字号曰罗卜。父母并遭衰丧,我自投佛出家。」《西游记》第一回:「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
《國語辭典》:名字  拼音:míng zì
1.名与字号。古代男子出生三月而后命名,二十岁成人,行冠礼又加字,合称「名字」。后来在字之外,又有号,自称用「名」,别人为表示礼敬,以字或号相称。
2.事物的名称。唐。韩愈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
3.名誉、声望。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伯通以名字典郡,有佐命之功。」
《國語辭典》:题名(題名)  拼音:tí míng
1.题记姓名。如:「题名留念」。
2.唐代举人及第后有曲江会题名席,进士张莒亦有雁塔题名的故事,因此以题名为应考录取之意。如:「金榜题名」。
3.文体名。为留下纪念或表扬人事而作的文字。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题名〉:「按题名者,纪识登览寻访之岁月与其同游之人也,其叙事欲简而赡,其秉笔欲健而严,独昌黎集有之,亦文之一体也。」
4.作品的命名。如:「有新作出版,请长辈题名。」
5.说出来。《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莫怪,不知道是真的。若得回东京,切莫题名!」
《漢語大詞典》:名姓
(1).即姓名。《穀梁传·庄公二十六年》:“言大夫而不称名姓。”史记·项羽本纪:“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张质:“名姓偶同,遂不审勘。” 清 孙枝蔚 《村居杂感》诗:“雄心閒自笑,名姓竟谁知。” 管桦 《不讲理的人》:“因为多年不见,又没通过书信,忘了名姓。”
(2).有名望的姓氏。即旧族。国语·楚语下:“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 韦昭 注:“名姓,谓旧族。”
《國語辭典》:姓氏  拼音:xìng shì
表明个人所出之家族的符号,多以远祖食邑的地名表明之。姓本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其后社会渐以男子为主体,故姓亦改从男系,氏则有时反为表女子家族之用。姓氏合称,仍指姓。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诸子》:「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
《國語辭典》:名氏  拼音:míng shì
姓名。《公羊传。昭公元年》:「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大夫相杀称人,此其称名氏以杀何?」汉。荀悦《前汉纪。卷二五。前汉孝成皇帝纪二》:「《谷梁传》曰:『其不称名氏,以其在祖位尊之也。』」
分類:姓名
《國語辭典》:名目  拼音:míng mù
1.事物的名称。《隋书。卷六七。列传。裴矩》:「虽大宛以来,略知户数,而诸国山川未有名目。」《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季才听了『三万选』三字,却合了从前大题三万选的名目,心中甚喜,就叫他拿来。」
2.被别人称赞。《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傅嘏》:「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
《國語辭典》:名号(名號)  拼音:míng hào
1.名目。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
2.名声、美名。《汉书。卷八二。史丹传》:「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
3.名字、称谓。《荀子。赋篇》:「名号不美,与暴为邻。」
《漢語大詞典》:鸱夷子(鴟夷子)
即 鸱夷子皮 。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八:“何如 鴟夷子 ,散髮棹扁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范公石湖:“岂 鴟夷子 成功於此,扁舟去之。”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范蠡 乃 越国 之上卿,因献 西施 於 吴王 夫差 ,就中取事,破了 吴国 。后见 越王 义薄,扁舟遨游五湖,自号 鴟夷子 。”参见“ 鴟夷子皮 ”。
分類:鸱夷子皮
《漢語大詞典》:鸱夷子皮(鴟夷子皮)
春秋 越 范蠡 之号。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 浮海出 齐 ,变姓名,自谓 鴟夷子皮 ,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 司马贞 索隐:“ 范蠡 自谓也。盖以 吴王 杀 子胥 而盛以鴟夷,今 蠡 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韦昭 曰:‘鴟夷,革囊也。’或曰生牛皮也。”汉书·货殖传:“﹝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 齐 为 鴟夷子皮 ,之 陶 为 朱公 。” 颜师古 注:“自号 鴟夷 者,言若盛酒之鴟夷,多所容受,而可卷怀,与时张弛也。鴟夷,皮之所为,故曰子皮。”
《漢語大詞典》:鸱夷子皮(鴟夷子皮)
春秋 越 范蠡 之号。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 浮海出 齐 ,变姓名,自谓 鴟夷子皮 ,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 司马贞 索隐:“ 范蠡 自谓也。盖以 吴王 杀 子胥 而盛以鴟夷,今 蠡 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韦昭 曰:‘鴟夷,革囊也。’或曰生牛皮也。”汉书·货殖传:“﹝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 齐 为 鴟夷子皮 ,之 陶 为 朱公 。” 颜师古 注:“自号 鴟夷 者,言若盛酒之鴟夷,多所容受,而可卷怀,与时张弛也。鴟夷,皮之所为,故曰子皮。”
《漢語大詞典》:弃书捐剑(棄書捐劍)
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 怒之。 籍 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 项梁 乃教 籍 兵法。”后因以“弃书捐剑”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细事。 宋 苏轼 《赠李彦威秀才》诗:“弃书捐剑学万人,紈袴儒冠皆误身。”
《漢語大詞典》:学书学剑(學書學劍)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柳亚子 《次韵分寄康弼大觉》:“学书学剑成何济,闲煞屠龙倚马才。” 周吟 《去国吟》:“学书学剑今何用,对此飘摇国土心如焚。”
分類:学文练武
《國語辭典》:万人敌(萬人敵)  拼音:wàn rén dí
骁勇善战的将才。《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昱传》:「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
《漢語大詞典》:笼纱(籠紗)
即纱笼。用绢纱作外罩的灯笼。 宋 姜夔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词:“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少选,笼纱一簇,导新郎入。年可十七八,丰采韶秀。”
分類:外罩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