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8,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交契
符契
默契
深契
心契
同契
托契
托契
妙契
夙契
道契
神契
末契
合契
一契
《國語辭典》:交契  拼音:jiāo qì
1.交情。唐。王勃与契苾将军书〉:「仆与此公早投交契,夷险之际,始终如一。」
2.结交。《水浒传》第九○回:「昔日与燕将军交契,不想一别有十数个年头,不得相聚。」《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我俩人交契,专以义气为重,何乃以财利介意?」
3.朋友。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倒招了个女娇娃结眷烟,和你这老禅师为交契。」《西游记》第六七回:「我们又不与他有亲,又不相识,又不是交契故人,看他做甚?」
《國語辭典》:符契  拼音:fú qì
1.契约、合同。唐。白行简《李娃传》:「二肆许诺,乃邀立符契,署以保證,然后阅之。」
2.相同、一致。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徵圣》:「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
《國語辭典》:符节(符節)  拼音:fú jié
1.古代出入城门关卡的一种凭證。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各取其一,使用时相合以为凭。后指朝廷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为凭證。《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唐。元结〈舂陵行〉:「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2.形容相符合、吻合。《孟子。离娄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國語辭典》:默契  拼音:mò qì
1.秘密的协定或条约。如:「他们私下又另立了一份默契。」
2.双方不用语言而彼此情意暗合。如:「默契良好。」「这支篮球队锋卫的默契是一流的。」
《漢語大詞典》:深契
深厚的交情。 唐 王绩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诗:“故人有深契,过我蓬蒿庐。”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贞白:“﹝ 贯休 与 王贞白 ﹞遂订深契。”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同事有 何郎 ,英怀托深契。”
分類:深厚交情
《國語辭典》:心契  拼音:xīn qì
情意相合。《宋史。卷四三七。儒林传七。刘清之传》:「吕伯恭、张栻,皆神交心契。」
《漢語大詞典》:同契
(1).契合。 三国 魏 曹植 《玄畅赋》:“上同契於 稷卨 ,降合颖於 伊 望 。”晋书·宣帝纪:“岂非忠诚协符,千载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 宋 秦观 《王朴论》:“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契。”
(2).犹同志;同心。 晋 陆机 《赠顾令文为宜春令》之四:“比志同契,惟予与子。”太平广记卷三六○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丁譁》:“繾綣覯良宵,千载结同契。”
《漢語大詞典》:托契(託契)
寄托交情;彼此信赖投合。 晋 陶潜 《扇上画赞·周阳珪》:“饮 河 既足,自外皆休。缅怀千载,託契孤游。” 唐 温庭筠 《投宪丞启》:“运租船上,便获甄才;避雨林中,俄闻託契。” 元 范梈 《赋赠邓提举之官江浙》:“託契自有初,相晞在结髮。”
《漢語大詞典》:托契
彼此信赖投合。 清 周亮工 《〈托素斋文集〉序》:“曩游 八闽 ,一时文字交,惟 媿曾 托契最深,尝以诗见质,请序于予。”
《漢語大詞典》:妙契
神妙的契合。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宋 秦观 《和程给事赟闍黎化去之什》:“早因妙契窥 曹洞 ,竟以清芬继 肇生 。” 明 唐顺之 《登孙登啸台》诗:“清浄同 河上 ,沉冥异 竹林 ,坐超惟默理,妙契守雌心。”
分類:神妙契合
《漢語大詞典》:夙契
(1).往昔的交情。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至于亲邻之道,夙契逾深,无改曩怀,增感弥篤。” 宋 苏轼 《求婚启》:“ 中郎 坟典之付,岂在他人; 太真 姑舅之婚,復见今日。仰缘夙契,祇听俞音。” 明 高启 《喜吕山人见过江馆》诗:“非君怜夙契,谁肯过柴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玉磬山房文误:“ 恭城 与编修同官翰林,有夙契。”
(2).前世的因缘。 宋 罗烨 醉翁谈录·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今夕相会,岂非夙契?愿见去岁相约之媒。”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侍郎喜谈因果,尤重师生之义,尝以为文字渊源,三生夙契,虽父子不能相假云。”
《國語辭典》:道契  拼音:dào qì
1.以道相结交。晋。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至于体分冥固,道契不坠,风美所扇,训革千载。」
2.外国人在租界中所得永久借地权的凭證。原由海关道发给,故称为「道契」。
《漢語大詞典》:神契
(1).谓与神灵相合。 汉 蔡邕 《琅邪王傅蔡君碑》:“君雅操明允,威厉不猛……知机达要,通含神契。”《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策出无方,思入神契。” 吕向 注:“谋策所出无极,思与神合也。” 清 黄鷟来 《秋日寄淮阴吴嵩三》诗:“为人极清真,緲默见神契。”
(2).犹神交。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岑顺》:“明公养素畜德,进业及时,屡承嘉音,愿託神契。” 清 方文 《赠林殿颺》诗:“我虽面未覿,十载有神契。”参见“ 神交 ”。
《國語辭典》:神交  拼音:shén jiāo
1.彼此心意投合,但凭精神相交,不涉形迹。唐。徐坚《初学记。卷一八。交友第二。叙事》:「神交,冥契:袁宏山涛别传曰:『陈留阮籍,谯国嵇康,并高才远识,少有悟其契者,涛初不识,一与相遇,便为神交。』」《三国演义》第八二回:「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
2.彼此慕名而未谋面的交谊。《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我两人神交已久,不比泛常。」
《漢語大詞典》:末契
(1).犹下交。指长者对晚辈的交谊。文选·陆机〈叹逝赋〉:“託末契於后生,余将老而为客。” 李周翰 注:“末契,下交也。” 唐 杜甫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伊昔 临淄亭 ,酒酣託末契。” 仇兆鳌 注:“公为后辈,故云末契。” 宋 沈辽 《送夏八赴南陵》诗:“高堂老人八十一,不问衰微论末契。” 清 钱谦益 《康文初六十序》:“诸公晚託末契於余,余因以识 孟修 ,且交於 孟修 之子 文初 。”
(2).犹下交。指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者的交谊。 唐 温庭筠 《上蒋侍郎启》:“某闻有以疎贱而间至贵者,古人之所讥笑;有以单外而蘄末契者,君子之所兢戒。”
(3).犹下交。称别人对自己的交谊的谦词。 宋 陆游 《答交代杨通判启》:“某猥以陈人,偶叨末契。” 清 钱谦益 《锡山赵太史六十序》:“余幸得託末契,有 朱 陈 之好。”
《漢語大詞典》:合契
(1).相符合;相一致。后汉书·张衡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陈政,则与议説合契。”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奠币登歌》:“惟乐能感,与神合契。”
(2).融洽;意气相投。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君臣鉴戒:“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諫,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西游记》第一回:“ 美猴王 领一群猿猴、獼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 花果山 ,暮宿 水帘洞 ,合契同情。” 清 姚鼐 《哭陈东浦方伯三十二韵》:“纵非情合契,应惜韵孤标。”
(3).符契。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牙璋,判合之器也。当於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
(4).核验符契。 明 王世贞 《说部》:“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契焉。”
《漢語大詞典》:一契
谓符契相合为一。后即借指全部相合。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南齐书·沈驎士传:“鱼县兽槛,天下一契。” 宋 黄庭坚 《大沩喆禅师语录序》:“十方一契,尽为祖业,驴负麟角,羊蒙虎皮,来者峥嶸,皆纳败闕。”
分類:符契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