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性宗
(1).佛教语。法性宗的简称,与法相宗同为大乘的两大宗派。以破相显性为宗旨。 清 钱谦益 《寄内衡法师书》:“古来判教,大率以《瑜珈》属相宗,中论属性宗。相先性后,似有浅深差别。”
(2).道家的一宗派,主张以修性为本。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道家有南北二宗,南宗不言性,北宗则曰性命双修……其学先了心性,谓之性宗;后以坐功得丹得药,谓之命宗,故曰性命双修。”
《国语辞典》:菩萨戒(菩萨戒)  拼音:pú sà jiè
修学大乘菩萨应受持的戒律。但有关菩萨戒的内容,诸经律论的说法,互有差别。流传中国的是梵网和地持瑜伽两种,其中以梵网为主流,中国比丘除受比丘戒外,一般也受菩萨戒。也称为「大乘菩萨戒」、「大乘戒」。
《国语辞典》:涅槃经(涅槃经)  拼音:niè pán jīng
佛教经典。有大乘、小乘两部,分述释迦在入涅槃前的传法遗言及修道状况。大乘部又分北本四十卷和南本三十六卷两种。
《國語辭典》:三病  拼音:sān bìng
三种疵病:(1)国画上用笔的三种缺点。宋。郭若虚《图画闻见志。卷一。叙论》:「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版,二曰刻,三曰结。」(2)印度古代医学将人类的病因分成风、寒、气三病。《阿閦佛国经。卷上》:「其佛刹无有三病,何等为三:一者风,二者寒,三者气。」
《國語辭典》:三毒  拼音:sān dú
佛教谓贪爱、瞋恚、愚痴三种心态上的缺点。南朝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烧然。」
分類:佛教三毒
《漢語大詞典》:二藏
(1).佛教大藏经的简单分类法。即声闻藏(小乘经)和菩萨藏(大乘经)。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一:“唯方广部,是菩萨藏;餘十一部,是声闻藏。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説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二藏: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菩萨所行为菩萨藏。”
(2).指佛藏与道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隋志》汉书,道家列於九流,而神仙符籙,列於二藏,其名悉不著録。”
《漢語大詞典》:赖耶(賴耶)
佛教语。“阿赖耶识”的略称。意译为“藏识”。大乘唯识宗把内心活动分为八类,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佛教认为这第八识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它含藏着一切现象的“种子”(即潜能)。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颂眼等识,次三颂意识,次三末那,次三赖耶。”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赖耶惟以自识见分,缘自识中一切种子以为相分。故其心不必现行,而其境可以常在。”参见“ 八识 ”。
《國語辭典》:八识(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五识并起外,并能对心境起认识作用。末那识是构成执著的心理源头。阿赖耶识主要功能是贮存过去所造的业力。八识一方面是生起认识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变现一切现象的主体。《成唯识论》卷二:「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漢語大詞典》:法云地(法雲地)
佛教语。大乘菩萨修行的第十个阶位。此位成就“大法智”,具足无边功德,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华严经·十地品》:“如 须弥卢山王 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法云地,亦復如是。” 唐 王维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诗:“寒空法云地,秋色浄居天。” 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六折:“自煖地以至欢喜地、离垢地、焰慧地、法云地,地地相乘。”
《漢語大詞典》:弥勒佛
佛教大乘菩萨。《弥勒下生经》说他将从兜率天下凡,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中国寺庙里供奉的弥勒佛像,袒胸露肚,圆脸长耳,笑口常开。这个形象来源于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传说他是弥勒的化身。
《漢語大詞典》:焰幻
亦作“燄幻”。 谓虚无变灭,如焰如幻。焰和幻是大乘关于“空”的十种譬喻的两种。见《大日经》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上·佛图澄:“贫道燄幻之躯,化期已及,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闻。”
分類:虚无大乘
《漢語大詞典》:中百论(中百論)
指古 印度 龙树 所著的中论与 提婆 所著的百论。两书为大乘空宗(即中观学派)的经典,因借以指该宗的学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慈恩宗》:“当时大乘佛学中俨然和瑜伽对峙的‘中百论’学说, 玄奘 也先后在 北印度 及 那烂陀寺 反复学习了好多遍。”
《漢語大詞典》:五净德
佛教语。谓发心离俗、毁其形好、永割亲爱、委弃躯命、志求大乘。佛说诸德福田经:“佛告天帝,众僧之中,有五浄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
《國語辭典》:四弘誓愿(四弘誓願)  拼音:sì hóng shì yuàn
佛教徒的四大愿望。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一:「今既受持大戒,已后必须发菩提心,起四弘誓愿。」
《漢語大詞典》:焰慧地
佛教语。谓大乘菩萨十地修行中的第四地。在此阶次中,菩萨精进道业,断除思惑,慧性炽盛如焰。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浄永不失;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六折:“自煖地以至欢喜地、离垢地、焰慧地、法云地,地地相乘。”亦省作“ 焰地 ”。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於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十住经·焰地:“如是诸菩萨摩訶萨,住此菩萨焰地,诸善根转增明利。下地菩萨,所不能及。”参见“ 十地 ”。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语:(1)依菩萨證悟的层次而分的十种境界。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佛说十地经》卷一:「唯诸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界,彼中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菩萨地」。(2)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國語辭典》:香象渡河  拼音:xiāng xiàng dù hé
香象,带有香味的大象。香象过河,能直到河底。语本《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一,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比喻悟道精深。后也用以称赞诗文写得精辟、透澈。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也作「渡河香象」、「香象绝流」。
《国语辞典》:十二门论(十二门论)  拼音:shí èr mén lùn
佛教典籍。《鸠摩罗什译,一卷》。内容分十二门解释大乘空观。中国佛教三论宗,将它和中论、百论合称「三论」。是三论宗主要依据的论典。在中国和日本颇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