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90,分8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声音
声音笑貌
分类词汇
秋声
琳琅
遗音
机杼
英声
一笛
音声
音响
声迹
声韵
瑶笙
风吟
疾呼
《國語辭典》:声音(聲音)  拼音:shēng yīn
物体振动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叱退左右。」《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我打从学堂门口过,听见念书的声音好听。」
《國語辭典》:声音笑貌(聲音笑貌)  拼音:shēng yīn xiào mào
泛指人所表现的外在言语、态度等。《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八。蒋山佛会记》:「此皆精诚动乎天地,感乎鬼神,初不可以声音笑貌为也。」
《國語辭典》:秋声(秋聲)  拼音:qiū shēng
萧瑟的秋风声。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唐。刘禹锡登清晖楼诗:「浔阳江色潮添满,彭蠡秋声雁送来。」
《國語辭典》:琳琅  拼音:lín láng
1.美玉。《醉醒石》第一四回:「移将阆苑琳琅树,却作门前桃李花。」也作「琳琅」。
2.拟声词。形容玉的相击声。《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流羽毛之威蕤,垂环玭之琳琅。」
3.比喻优美的人才或珍贵的图书。唐。柳宗元 答贡士沈起书:「又览所著文,宏博中正,富我以琳琅圭壁之宝甚厚。」
《國語辭典》:遗音(遺音)  拼音:yí yīn
1.馀音、馀韵。《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2.死者存留在活人记忆中的说话声音。《文选。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二》:「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3.古人所流传下来的音乐。《文选。嵇康。琴赋》:「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
《國語辭典》:机杼(機杼)  拼音:jī zhù
1.杼,纺织的工具。机杼指织布机。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唐。李白赠范金卿〉诗二首之二:「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2.纺织。《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机杼勤苦,匹裁三百。」
3.比喻创作诗文的巧思、结构。《魏书。卷八二。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4.胸臆,心中的意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有一礼官,耻为此让,苦欲留连,强加考覈。机杼既薄,无以测量。」《清史稿。卷一三六。兵志七》:「汽炉船身,皆考究图说,自出机杼。」
《國語辭典》:英声(英聲)  拼音:yīng shēng
1.英名、美名。《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当时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文选。杨脩。荅临淄侯笺》:「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
2.优美的声音。《文选。嵇康。琴赋》:「英声发越,采采粲粲。」
《漢語大詞典》:一笛
(1).指一支笛的声音。 唐 沈彬 《金陵》诗之二:“一笛月明何处酒?满城秋色几家砧。” 宋 文天祥 《龙雾州觉海寺》诗:“一笛梅边何满子?子簔芦外笔头奴。”
(2).喻轻微的风声。 唐 赵嘏 《华清宫和杜舍人》诗:“月锁千门静,天吹一笛凉。” 唐 杜牧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诗:“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臺一笛风。” 宋 陆游 《饮张公父园》诗:“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
《漢語大詞典》:音声(音聲)
(1).乐音;音乐。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於诸帅中独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
(2).泛指声音。列子·杨朱:“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者,谓之闭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这等夜深,只听得岸上女人音声,好似我 倩女 小姐。” 闻一多 《红烛·红豆》:“听他跳激底音声,这般凄楚!这般清切!”
《國語辭典》:音响(音響)  拼音:yīn xiǎng
1.声音及回响。《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2.无线电收音机、电唱机等发音收音设备的总称。
3.一种表演艺术的创作手法。参见「音响效果」条。
《漢語大詞典》:声迹(聲跡)
亦作“ 声跡 ”。
(1).声望与事迹。后汉书·李法传:“﹝ 李法 ﹞出为 汝南 太守,政有声迹。”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大统寺:“ 苏秦 时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应是碑铭之类,颂其声跡也。”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诗序:“予平生仕宦,声迹比比,不曾至 淮 。”《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提刑按察司除声跡不好者,仰御史臺体察,虽未任满,许行奏代。” 明 李东阳 《武昌府学重修记》:“ 张公 以春秋举进士,绩学翰林,歷著声跡。”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边远见职有声迹者,使之内迁。”
(2).犹言音讯行踪。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恶分疏:“ 宋 人 许昼 , 闽 人 黄遘 , 遘 尝宰 滑州 卫南 ,与 画 声迹不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一旦声跡彰露,亲庭罪责,将妾拘繫于内,郎赶逐于外,在妾便自甘心,却累了郎之清德,妾罪大矣。”
(3).指用录音机或语音学仪器记录下来的声音。 陈原 《社会语言学》9.1:“由于现代录像和录音技术的发展,所有声迹或图像,都能很方便地录下来给人研究。”
《國語辭典》:声韵(聲韻)  拼音:shēng yùn
1.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汉字字音。也称为「音韵」。
2.声母和韵母。
《漢語大詞典》:声均(聲均)
见“ 声韵 ”。
《漢語大詞典》:瑶笙
(1).用美玉装饰的笙。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虽瑶笙及金瑟,杂翠帐与丹幬。” 唐 戴叔伦 《赠月溪羽士》诗:“更弄瑶笙罢,秋空鹤又鸣。” 宋 吴文英 《木兰花慢·寿秋壑》词:“明月瑶笙奏彻,倚楼黄鹤声中。”
(2).指笙的声音。 明 史谨 《南岩削壁》诗:“嵐飞翠雨林梢滴,鹤载瑶笙月下鸣。” 明徐复祚《红梨记·折证》:“翡翠情牵金屋,鸳鸯梦断瑶笙。”
《漢語大詞典》:风吟
指微风发出的声音。 唐 王勃 《晚秋游武担山寺序》:“美人虹影,下缀虯幡;少女风吟,遥喧凤鐸。” 蒋清翊 注引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裴松之 注引 管辰 《管辂别传》:“ 輅 与 倪清河 刻雨期,言树上已有少女微风。” 金 李之翰 《中京遇因长老》诗:“松声不断风吟细,月影无边露气寒。”
《國語辭典》:疾呼  拼音:jí hū
比喻公开大力呼吁或支持某些主张。如:「大声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