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声势(聲勢)  拼音:shēng shì
声威与气势。《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陆逊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襄阳进发。」《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图我相与的官府多,有些声势,每年请我在这里,送我几百两银,留我代笔。」
《漢語大詞典》:乔声势(喬聲勢)
装腔作势。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一折:“为甚么苫眉努目閒淘气,你来我去无些礼,揎拳攞袖乔声势。”
分類:装腔作势
《國語辭典》:虚张声势(虛張聲勢)  拼音:xū zhāng shēng shì
故意誇大声威气势,用以吓阻他人。唐。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闇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红楼梦》第六八回:「告诉他此事,命他托察院,只虚张声势,惊吓而已。」
《国语辞典》:声势赫赫(声势赫赫)  拼音:shēng shì hè hè
声威、气势浩大壮盛。如:「这次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声势赫赫,为媒体注目焦点。」
《國語辭典》:大张声势(大張聲勢)  拼音:dà zhāng shēng shì
大造声威气势。《宋史。卷三三二。列传。李师中》:「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分類:大造声势
《漢語大詞典》:声势汹汹(聲勢洶洶)
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氏:“次日,果有狐兵大至;或骑或步,或弓或弩,马嘶人沸,声势汹汹。”亦作“ 声势汹汹 ”。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文盲们不大懂得他的议论,但看见声势汹汹,知道一定是反对的意思,也只好作罢了。”
《漢語大詞典》:声势烜赫(聲勢烜赫)
声威气势盛大显赫。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有 文觉禪师 者出都,声势烜赫,骑从如云,道出 袁浦 , 兖 豫 二州方面大僚率属郊迎恐后。”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序》:“海军统领 萨镇冰 展舲西指,声势烜赫。”
《漢語大詞典》:声势熏灼(聲勢熏灼)
谓声威气势逼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 仁宗 亲政, 和坤 下狱赐死,諭云:‘当 和坤 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於纠劾, 曹锡宝 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諍臣,加恩追赠副都御史,伊子照加赠官衔,给予荫生。’”
《高级汉语词典》:声势重灼
声威气势逼人
《漢語大詞典》:声势赫奕(聲勢赫奕)
声威气势盛大显赫。《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许氏 三兄弟,都做了大官,虽然他不以富贵骄人,自然声势赫奕。”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陬邑官亲:“西域之变,大将军 福公 奉命进勦,统领 巴图鲁 及 吉林 健旅,声势赫奕。”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他得救之后,无非以为占了便宜,何尝改悔;并且因为是早已营就三窟,又善于钻谋的,所以不多时,也就依然声势赫奕,作恶又如先前一样。”
《國語辭典》:声势浩大(聲勢浩大)  拼音:shēng shì hào dà
声威气势十分壮盛。如:「游行的车队声势浩大,引来不少围观群众。」
《國語辭典》:形势(形勢)  拼音:xíng shì
1.外观、形体。唐。贾耽 赋虞书歌:「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
2.地势。《汉书。卷五九。张汤传》:「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
3.局势、情况。元。邓玉宾〈粉蝶儿。丫髻环绦套。红绣鞋〉曲:「陪著笑频哀告,镇著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4.权势、权力。《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5.军势阵容、势力。宋。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惟西羌夏人,叛服不常。……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漢語大詞典》:生风(生風)
(1).产生风。形容清凉。 汉 班固 《白虎通·八风》:“阴合阳以生风也。”后用“生风”形容清凉、轻快或声威雄猛。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归乎生风之广厦兮,脩 黄轩 之要道。”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长袖奋而生风,清气激而绕结。”《诗刊》1977年第10期:“假如我是四蹄生风的白龙马哟,一定还要插上副金色的翅膀,奔向那伟大的 北京 城。” 郭沫若 《暴虎辞》:“毛血成雨,咆哮生风。”
(2).比喻产生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论:“ 李膺 振拔污险之中,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公久在西掖,声华满路,一昨迁拜中宪,臺阁生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傅玄 善言儿女之情,而刚正嫉恶,臺阁生风。”
(3).谓横生枝节,扩大事态。 元 张光祖 言行龟鉴·民政:“时朝廷初行新法,所遣使者,皆新进少年,遇事生风,天下骚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讼》:“一种贪恶之人,意想诈人,遇事生风,訐私扬短。”
《國語辭典》:气势(氣勢)  拼音:qì shì
1.军队的士气、威势。《淮南子。兵略》:「兵有三势,有二权。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踰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我军方来,气势方锐,若不乘机进击,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
2.气力、声势。《东观汉记。卷九。列传。盖延》:「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以气势闻。」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十八般武艺都晓通,卖弄你智量高、气势雄。」
3.权势、气焰。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可正官不威牙爪威,直恁般有气势。」《三国志平话》卷上:「却说谯郡太守曹操,再入朝现帝。见董卓气势欺人,越有不忿之心。」
4.气象、气派。《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敌。」《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5.文章、绘画的风格气韵。如:「孟子的文章一向以气势雄伟、议论赅博著称。」唐。司空图 题柳柳州集后序:「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
《國語辭典》:鼻息  拼音:bí xí
1.鼻中呼吸的气息。宋。苏轼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三国演义》第四五回:「看周瑜时,鼻息如雷。干见帐内桌上,堆著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
2.比喻声势、气势。如:「仰人鼻息」。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四:「鼻息干虹蜺,行人接怵惕。」清。赵翼 感兴和放翁韵:「少年鼻息薄星河,只觉将来岁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