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弃捐(棄捐)  拼音:qì juān
1.弃置不用。《淮南子。览冥》:「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唐。高适 行路难二首之一:「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
2.文士不得于时,或妇女为丈夫所弃。汉。刘向 战国策书录:「孟子孙卿儒学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文选。班倢妤。怨歌行》:「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3.人死的代辞。《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
《國語辭典》:士庶  拼音:shì shù
士人和百姓,亦泛指人民。《后汉书。卷七三。刘虞传》:「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馀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唐。元稹〈阳城驿〉诗:「我实唐士庶,食唐之田畴。」
《國語辭典》:长鸣(長鳴)  拼音:cháng míng
1.放声鸣叫。《文选。曹植。求自试表》:「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文选。潘岳。射稚赋》:「郁轩翥以馀怒,思长鸣以效能。」
2.号筒的旧称。参见「号筒」条。《新唐书。卷二三。仪卫志下》:「扛鼓十二,夹金钲皆十二,大鼓、长鸣皆百二十。」
《國語辭典》:盍簪  拼音:hé zān
朋友相聚。语出《易经。豫卦。九四》:「由豫大而有得,勿疑,朋盍簪。」三国魏。王弼。注:「故勿疑,则朋合疾也。盍,合也。簪,疾也。」朋盍簪指朋友的聚合很快。后省「朋」作盍簪。唐。杜甫 杜位宅守岁诗:「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國語辭典》:游宦  拼音:yóu huàn
在外做官。《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也作「游宦」。
《國語辭典》:白纻(白紵)  拼音:bái zhù
1.细致而洁白的夏布。唐。张藉〈白纻歌〉:「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
2.白纻歌的简称。参见「白纻歌」条。
《國語辭典》:孤寒  拼音:gū hán
贫穷无依,身世寒微。《晋书。卷六六。陶侃传》:「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小生囊中只有四五十金,就是不嫌孤寒聘下令爱时,也不能彀就完姻事。」也作「孤微」。
《漢語大詞典》:得士
(1).谓使士人投奔、归附。亦谓得士人的心。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説得行焉。” 唐 韩愈 《祭田横墓文》:“感 横 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弔之。” 宋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世皆称 孟尝君 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於虎豹之 秦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城陷, 仲德 帅兵三百,力战不支,赴 蔡水 死,军士皆从之,其得士虽古之 田横 无以加也。”
(2).泛指获得贤士。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乡试遇水火灾:“上命如 鹤龄 言,改用十五日为首场,是科更称得士。”
《國語辭典》:人士  拼音:rén shì
社会上一般人的统称。如:「社会人士」、「地方人士」。三国蜀。李密〈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老残游记》第一回:「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未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
《國語辭典》:工役  拼音:gōng yì
1.土木建筑的事务。《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卫觊传》:「工役不辍,侈靡日崇。」《儒林外史》第四○回:「新集流民,充当工役者甚多。」
2.旧称机关里的工友。
《國語辭典》:九品  拼音:jiǔ pǐn
1.旧时官秩分九等,称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唐。韩愈〈上宰相书〉:「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
2.九卿。《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3.泛指九个等级。《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顾欢传》:「仙变成真,真变成神,或谓之圣,各有九品。」
《國語辭典》:九品中正  拼音:jiǔ pǐn zhōng zhèng
三国时魏文帝定九品官人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品第人才,由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上报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吏部选用。晋、南北朝皆因袭其制,至隋始废。
《國語辭典》:白袷  拼音:bái jiá
白色的夹衣。唐。李贺 染丝上春机诗:「䌽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清。厉鹗〈疏影。轻阴冉冉〉词:「寒添白袷清明后,扫不尽随风微敛。」
《国语辞典》:计偕(计偕)  拼音:jì xié
汉时被徵召的士人皆与计吏相偕同上京城,故称为「计偕」。后世举人入京会试,也称为「计偕」。《汉书。卷六。武帝纪》:「徵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
《國語辭典》:寒素  拼音:hán sù
1.寒苦朴素。《南齐书。卷三三。王僧虔传》:「布衣寒素,卿相屈体。」《儒林外史》第八回:「两公子坐著一只小船,萧然行李,仍是寒素。」
2.晋制取士之名。《晋书。卷三。武帝纪》:「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
《國語辭典》:袍笏  拼音:páo hù
古时官吏的朝服和手笏。《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凡五百馀人,皆赐袍笏,锡宴开宝寺,帝自为诗二章赐之。」明。李昌祺《剪灯馀话。卷五。贾云华还魂记》:「需次待缺,首具袍笏,诣贾氏拜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