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90,分286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柱国
许国
家国
大国
泽国
国人
国用
邦国
国体
海国
水国
战国
兴国
国恩
国论
《國語辭典》:柱国(柱國)  拼音:zhù guó
1.国都。《战国策。齐策三》:「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
2.职官名。战国时楚所设置,原指保卫国都之宫,地位非常崇高。后世则指最高级的武官或勋官。
《漢語大詞典》:上柱国(上柱國)
官名。 战国 楚 制,凡立覆军斩将之功者,官封上柱国,位极尊宠。 北魏 置柱国大将军, 北周 增置上柱国大将军, 唐 宋 也以上柱国为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柱国次之。历代沿用, 清 废。战国策·齐策二:“﹝ 陈軫 ﹞见 昭阳 ,再拜贺战胜,起而问:‘ 楚 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 昭阳 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周书·齐炀王宇文宪传:“ 宪 攻拔 武济 ,进围 洛口 ,收其东西二城……是岁,初置上柱国官,以 宪 为之。”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詔曰:‘上柱国,勋之极也……今后凡加勋,先自武骑尉,十二转方授上柱国。’”
分類:官名
《漢語大詞典》:许国(許國)
谓将一身奉献给国家,报效国家。晋书·陆玩传:“诚以身许国,义忘曲让。” 唐 柳宗元 《冉溪》诗:“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復为身谋。” 蔡锷 《致潘惠英书》:“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
《漢語大詞典》:家国(家國)
家与国。亦指国家。逸周书·皇门:“是人斯乃谗贼媢嫉,以不利于厥家国。”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自是后, 顷公 恐惧,不听声乐,不饮酒食肉,内爱百姓,问疾吊丧,外敬诸侯,从会与盟,卒终其身,家国安寧。”魏书·司马昱传:“ 超 父 愔 为 会稽 太守, 超 假还东, 昱 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十一月, 广平王 俶 、 郭子仪 来自 东京 ,上劳 子仪 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明 张居正 《答上师相徐存斋书》:“老师以家国之事託之於不肖也,天下亦莫不闻。”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家国虽殊道自均,须知主僕即君臣。” 清 秋瑾 《满江红·感怀》词:“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由雪?” 陈毅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诗:“百年家国恨, 禹 城日倾頽。”
《國語辭典》:大国(大國)  拼音:dà guó
富庶而强大的国家。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愿闻大国之风烈,先生之馀论也。」三国魏。曹植赠丁翼〉诗:「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國語辭典》:泽国(澤國)  拼音:zé guó
河湖遍布的国家、地区。《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唐。李嘉祐 留别毗陵诸公诗:「凄凉辞泽国,离乱到乡山。」
《國語辭典》:国人(國人)  拼音:guó rén
1.本国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讔》:「臧纥丧师,国人造侏儒之歌。」唐。韩愈 题楚昭王庙诗:「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2.全国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3.路人。《荀子。性恶》:「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
《國語辭典》:国用(國用)  拼音:guó yòng
国家支出的费用。《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
《國語辭典》:邦国(邦國)  拼音:bāng guó
国家。《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分類:邦国国家
《國語辭典》:国体(國體)  拼音:guó tǐ
1.国家的大体。《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赞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
2.国家的形式。因主权归属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君主国与共和国。
《國語辭典》:海国(海國)  拼音:hǎi guó
国境四面临海的国家。如:「日本是海国。」
《國語辭典》:水国(水國)  拼音:shuǐ guó
江河、湖泊众多的地方。唐。孟浩然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宋。欧阳修南乡子。翠密红繁〉词:「翠密红繁,水国凉生未是寒。」
分類:水乡
《國語辭典》:战国(戰國)  拼音:zhàn guó
1.(西元前403~前221)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始皇统一止,因《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此一时期,因周室衰微,列国互相交战争雄,最后由秦并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纷扰的局面。
2.参与战争的国家。《管子。霸言》:「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漢語大詞典》:兴国(興國)
(1).振兴国家。《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兴盛的国家。左传·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之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商君书·去强》:“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3).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刀剑录》:“ 成帝 衍 ( 晋成帝 司马衍 )以 咸和 元年造十三口剑,铭曰‘兴国’。”
《漢語大詞典》:国恩(國恩)
指封建时代王朝或君主所赐予的恩惠。后汉书·来历传:“ 耿宝 託元舅之亲,荣宠过厚,不念报国恩,而倾侧姦臣。” 晋 李密 《陈情事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旧唐书·李德裕传:“孜孜夙夜,上报国恩。” 清 鲁一同 《关忠节公家传》:“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國語辭典》:国论(國論)  拼音:guó lùn
1.有关国家重大事项的讨论、主张。《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其法律任廷尉有馀,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2.全国的舆论。如:「自从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国论纷纷,民心愤慨,影响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