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64,分13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邦国
国体
海国
水国
战国
兴国
国恩
国论
倾国
国势
亡国
安国
六国
体国
敌国
《國語辭典》:邦国(邦國)  拼音:bāng guó
国家。《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分類:邦国国家
《國語辭典》:国体(國體)  拼音:guó tǐ
1.国家的大体。《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赞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
2.国家的形式。因主权归属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君主国与共和国。
《國語辭典》:海国(海國)  拼音:hǎi guó
国境四面临海的国家。如:「日本是海国。」
《國語辭典》:水国(水國)  拼音:shuǐ guó
江河、湖泊众多的地方。唐。孟浩然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宋。欧阳修〈南乡子。翠密红繁〉词:「翠密红繁,水国凉生未是寒。」
分類:水乡
《國語辭典》:战国(戰國)  拼音:zhàn guó
1.(西元前403~前221)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始皇统一止,因《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此一时期,因周室衰微,列国互相交战争雄,最后由秦并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纷扰的局面。
2.参与战争的国家。《管子。霸言》:「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漢語大詞典》:兴国(興國)
(1).振兴国家。《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兴盛的国家。左传·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之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商君书·去强》:“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3).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刀剑录》:“ 成帝 衍 ( 晋成帝 司马衍 )以 咸和 元年造十三口剑,铭曰‘兴国’。”
《漢語大詞典》:国恩(國恩)
指封建时代王朝或君主所赐予的恩惠。后汉书·来历传:“ 耿宝 託元舅之亲,荣宠过厚,不念报国恩,而倾侧姦臣。” 晋 李密 《陈情事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旧唐书·李德裕传:“孜孜夙夜,上报国恩。” 清 鲁一同 《关忠节公家传》:“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國語辭典》:国论(國論)  拼音:guó lùn
1.有关国家重大事项的讨论、主张。《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其法律任廷尉有馀,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2.全国的舆论。如:「自从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国论纷纷,民心愤慨,影响不少。」
《國語辭典》:倾国(傾國)  拼音:qīng guó
1.倾覆邦国。指亡国。《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此离树别党,倾国之道也。」
2.形容非常美丽。参见「倾国倾城」条。《二刻拍案惊奇》卷九:「眼角偷传倾国貌,心苗曾倩多情种。」后亦代指极美丽的女子。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3.全国。比喻人数极为众多。唐。杜甫〈留花门〉诗:「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当是时,倾国瞻仰,男女喘汗属于道。」
《國語辭典》:倾国倾城(傾國傾城)  拼音:qīng guó qīng chéng
使全城、全国的人都为之倾倒爱慕。语本《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形容女子极为美丽动人。《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看那小姐已觉得倾国倾城,便道:『有如此绝色佳人,何怕不中姑娘之意!』」也作「倾城倾国」。
分類:女子美丽
《國語辭典》:国势(國勢)  拼音:guó shì
国家的实力或形势。宋。胡铨〈上高宗封事〉:「国势陵夷,不可复振。」
《國語辭典》:亡国(亡國)  拼音:wáng guó
国家灭亡。《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昔秦皇亡于沙丘,胡亥、赵高隐而不发,卒害扶苏,以至亡国。」唐。杜牧 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漢語大詞典》:安国(安國)
(1).使国家安定。孙子·火攻:“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张预 注:“君常慎于用兵,则可以安国。”史记·汲郑列传:“公为正卿,上不能襃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 隋 王通 《文中子·周公》:“其应天顺命安国济民乎!是以 武王 不敢逆天命背人而事 紂 , 齐桓 不敢逆天命背人而黜 周 。”
(2).安定的国家。吕氏春秋·大谕:“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3).古国名。故地在今 苏联 乌兹别克共和国 布哈拉 一带。为 昭武 诸国之一。
(4).参阅旧唐书·音乐志二
(5).复姓。 汉 有 安国少季 。见史记·南越列传
《國語辭典》:六国(六國)  拼音:liù guó
战国时代函谷关以东的楚、齐、燕、韩、赵、魏六大国。《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汉。扬雄〈剧秦美新〉:「并吞六国,遂称乎始皇。」
《漢語大詞典》:体国(體國)
(1).创建或治理国家。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体国垂制,上穆下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刘颂 殷勤於时务, 温嶠 恳惻於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呜呼!先正体国用人,争而不忮如此,天下何得不晏然!”参见“ 体国经野 ”。
(2).体念国家。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奉圣旨令:……其 马友 等并听帅臣 岳飞 节制,各务体国,共力破贼。” 明 李东阳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迭前韵奉寿》:“夙夜在公长体国,行藏自我亦由天。” 清 梅曾亮 《臣事论》:“然有公忠体国之大臣,则亦不利乎此矣。”
《國語辭典》:体国经野(體國經野)  拼音:tǐ guó jīng yě
体,规划。经,丈量。体国经野语出《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指将都城划分为若干区,让官宦贵族分别居住,并将田地分配给百姓耕作。后泛指治理国家。《清史稿。卷四五一。金福曾传》:「李鸿章尤赏之,尝疏荐称有物与民胞之量,体国经野之才。」
《國語辭典》:敌国(敵國)  拼音:dí guó
1.仇敌之国。《战国策。秦策一》:「诎敌国,制海内。」《水浒传》第五四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戮剿除,他日养成贼势,甚于北边强虏敌国。」
2.势力相当的国家。《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3.相当于一国。如:「富可敌国」。《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4.能系大局轻重的人才。《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吴汉》:「吴公差彊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或制胜帷幄,或门人加亲,或与时抑扬,或隐若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