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伣天(俔天)  拼音:qiàn tiān
伣,譬喻。伣天指譬喻如天。表示尊崇的意思。《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国语辞典》:尚衣  拼音:shàng yī
职官名。掌管帝王衣服。周官有司服,战国有尚衣、尚冠之职。秦置六尚,汉置五尚,皆有尚衣一职。隋置尚衣局,属殿内省,唐、宋沿置。至清废,唯苏州、杭州、江宁三织造,因负责督造皇帝的衣服,故俗也称为「尚衣」。
《漢語大詞典》:傅相
(1).古称辅导国君、诸侯王之官。 汉 诸侯国有太傅, 景帝 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治国,改丞相曰相,通称傅相。史记·梁孝王世家:“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后汉书·班彪传:“今皇太子诸王,虽结髮学问,脩习礼乐,而傅相未值贤才,官属多闕旧典。”
(2).辅佐。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成王 即位, 周公 之属傅相焉。” 汉 袁康 越绝书·吴人内传:“ 武王 封 周公 ,使傅相 成王 。”
(3).指佐理或侍奉。汉书·王吉传“为傅婢所毒” 颜师古 注:“凡言傅婢者,谓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
《漢語大詞典》:国利(國利)
(1).于国有利。左传·成公六年:“国利君乐,不可失也。”
(2).国家的财利。后汉书·刘陶传:“议者不达农殖之本,多言铸冶之便,或欲因缘行诈,以贾国利。国利将尽,取者争竞,造铸之端於是乎生。”
《漢語大詞典》:公朱
复姓。 春秋 时 楚 国有 公朱高 。见世本·氏姓篇
分類:复姓国有
《國語辭典》:国际(國際)  拼音:guó jì
国与国之间。如:「国际事务。」
《漢語大詞典》:公畴(公疇)
复姓。 战国 时 齐 国有 公畴竖 。见战国策·韩策三
分類:复姓国有
《漢語大詞典》:众利(衆利)
(1).指众多的利益。墨子·兼爱下:“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 唐 孟郊 《石淙》诗之六:“从来一智萌,能使众利归。”
(2). 汉 代封国名。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封国有“众利”。汉书·霍去病传:“封 復陆支 为 杜侯 , 伊即靬 为 众利侯 。”
《漢語大詞典》:夷务(夷務)
清 代后期指与外国有关系的各种事务。 清 林则徐 《请将高廉道暂驻澳门查办中外贸易等事务片》:“拟即委令该道暂行驻紥 澳门 ,督同 澳门 同知等查办夷务。” 清 梅曾亮 《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君已黜,不得言事,犹条上奏书,转奏夷务善后者三十事。” 清 冯桂芬 《善驭夷议》:“今国家以夷务为第一要政,而剿贼次之。”
《國語辭典》:洋务(洋務)  拼音:yáng wù
旧称交涉及仿效西方的事务。《文明小史》第二回:「原来柳知府一心只想笼络外国人,好叫上司知道说他讲求洋务。」
《漢語大詞典》:甸燎
古代国有大事时,甸人设于庭中以供照明的火炬。甸,甸人;燎,庭燎。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诸侯宾至,甸设庭燎。” 唐 王起 《庭燎赋》:“功殊甸燎,事美兰薰。”
《漢語大詞典》:地烛(地燭)
古代国有大事,设于宫门地上的烛炬。周礼·天官·阍人“大祭祀丧纪之事设门燎” 汉 郑玄 注:“燎,地烛也。” 贾公彦 疏:“烛在地曰燎……对人手爇者为手烛,故云地烛也。”
《漢語大詞典》:有国有家者
诸侯和大夫。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
《漢語大詞典》:危而不持
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國語辭典》:唐人街  拼音:táng rén jiē
中国人侨居于欧、美两大洲,各大城市间,经商设店而形成的市街,西方人称为「唐人街」。《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逛过唐人街,随便吃了一顿饭。」也称为「华埠」、「中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