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体顺(體順)
(1).依据天道,顺应造化。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三》:“天地以得一为大,王侯以体顺为尊。”
(2).体贴和顺。 孙中山 《民权初步·会员之权利义务》:“贤能之会长,当具三种特质,一果毅之力,二诚恳之意,三体顺之情。”
《漢語大詞典》:康和
(1).平安。 晋 王羲之 《夫人帖》:“夫人涉道康和,足下小大皆佳。”
(2).安宁和顺。旧五代史·唐书·明帝纪四:“自元臣镇静,庶事康和,兆民咸乐於有年,闔境弥坚於望幸。”
《國語辭典》:辑柔(輯柔)  拼音:jí róu
和顺。《诗经。大雅。抑》:「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暇有愆。」
《漢語大詞典》:舒和
(1).抒发阳和之气。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进贺冬银等状》:“黄钟应候,白琯舒和。”
(2).舒缓和顺。 宋 姜夔 《圣宋铙歌吹曲序》:“故臣斯文,特倡盛德,其辞舒和,与前作异。”
(3).舒适。
(4).乐曲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
《國語辭典》:顺耳(順耳)  拼音:shùn ěr
和顺悦耳。《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高谈娱心,哀筝顺耳。」
《漢語大詞典》:和民(龢民)
(1).使民和顺安定。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国语·周语中:“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
(2).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 黎苗 之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龢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漢語大詞典》:静顺(静順)
平静和顺;贞静温顺。《素问·五常政大论》:“静顺之纪,藏而勿害。” 宋 陆游 《贺寿成皇后笺》:“惟每思於静顺,故备极於安荣。”《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平气太过不及歌》:“水曰静顺皆平运,太过木运曰发生。”
《漢語大詞典》:熏然
同“薰然”。
温和貌;和顺貌。
分類:温和和顺
《國語辭典》:薰然  拼音:xūn rán
1.温和的样子。《庄子。天下》「薰然慈仁,谓之君子。」
2.耳目清明的样子。唐。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薰然耳目开,颇觉聪明入。」
3.主动的样子。《庄子。田子方》:「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
《漢語大詞典》:和正
(1).形容乐音和平中正。礼记·乐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 郑玄 注:“和正以广,无姦声也。”《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汉 李尤 《琴铭》:“条畅和正,乐而不淫。”
(2).和顺端正。 汉 扬雄 《太玄·释》:“震於庭,和正俱亡也。” 范望 注:“以德怀近则近和,以威慑远则远正。”
《漢語大詞典》:化穆
教化和顺。《宋书·乐志二》:“仪刑六合,化穆自然。”《宋书·后妃传·萧皇后》:“伏惟太妃母仪之德,化穆不言,保翼之训,光被洪业。”
分類:教化和顺
《漢語大詞典》:和敬
和顺恭敬。礼记·乐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北齐书·文襄元后传:“容德兼美,曲尽和敬。”清史稿·后妃传·高宗孝贤纯皇后:“对嬪嬙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
《漢語大詞典》:修通
(1).谓逐级上达,通于君主。修,循,依次。管子·任法:“圣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羣臣修通辐凑,以事其主。” 尹知章 注:“谓各得自通於君,如辐之凑也。”韩非子·难一:“百官修通,羣臣辐凑。”
(2).和顺通畅。修,循,和顺。管子·幼官:“坦气修通。”宋书·符瑞志上:“於是八风修通,庆云丛聚。”
《國語辭典》:淹润(淹潤)  拼音:yān rùn
柔和、温顺。元。无名氏《替杀妻》第二折:「若是俺哥哥一一从头问,看我数说你一会无淹润。」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二折:「你觑花枝般淹润妖娆,我更笋条般风流年少。」
《國語辭典》:顺叙(順敘)  拼音:shùn xù
顺序。《三国志。卷一二。魏书。何夔传》:「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闾,使长幼顺叙,无相踰越。」《文选。嵇康。琴赋》:「穆温柔以怡怿,婉顺叙而委蛇。」
《國語辭典》:顺心(順心)  拼音:shùn xīn
称心,合乎心意。如:「诸事顺心」。也作「顺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