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首尾相赴  拼音:shǒu wěi xiāng fù
头尾相互呼应。如:「全篇小说首尾相赴,结构谨严,实属难能可贵。」也作「首尾相应」。
《国语辞典》:首尾一贯(首尾一贯)  拼音:shǒu wěi yī guàn
前后贯通,相互呼应。如:「这篇文章构局严密,首尾一贯,相当流畅。」
《国语辞典》:彼倡此和  拼音:bǐ chàng cǐ hè
那边提倡,这边呼应。《明史。卷二○七。刘世龙传》:「仕者日坏于上,学者日坏于下,彼倡此和,靡然成风。」也作「彼唱此和」。
《国语辞典》:彼唱此和  拼音:bǐ chàng cǐ hè
彼此互相呼应。《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六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后谒见晋景公。内外同心,彼唱此和,不由晋景公不从。」也作「彼倡此和」。
分类:彼此呼应
《国语辞典》:呦嚄说(呦嚄说)  拼音:yōu huò shuō
语言起源说之一,创于法人讷累,以为语言起源于人类共同劳作时所发的呼应,如嗳唷之类。
《漢語大詞典》:更唱迭和
(1).彼此唱和。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唐 谷神子 《博异志·白幽求》:“笙簫众乐,更唱迭和。”
(2).亦作“ 更唱叠和 ”。相互以诗词酬答。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逸园》:“太史之女曰 藴玉 者,自号 生香居士 ,亦能诗,与 在山 更唱迭和。” 明 宋濂 《寄和右丞温迪罕诗卷序》:“吾昔在 中州 文物府中更唱叠和者,为何如耶?”
(3).指互相呼应配合。旧唐书·裴度传:“陛下听其所説,更访於近臣,私相计会,更唱迭和,蔽惑聪明。”
《國語辭典》:风从响应(風從響應)  拼音:fēng cóng xiǎng yìng
闻风而顺从呼应。《明史。卷二○七。刘安传》:「内之君臣,习尚如此,则外而抚按守令之官,风从响应。」
分類:呼应迅速
《漢語大詞典》:狐唱枭和(狐唱梟和)
喻坏人互相呼应。 宋 王禹偁 《杜伏威传赞序》:“由是 世充 、 建德 、 黑闥 、 武周 之辈,狐唱梟和,蝟芒而来。”
分類:坏人呼应
《国语辞典》:犄角之势(犄角之势)  拼音:jī jiǎo zhī shì
比喻两边彼此呼应,共同夹击对方。参见「掎角之势」条。《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吴兵进退两难,乃分作两寨,为犄角之势,与楚将相持。」
《國語辭典》:此唱彼和  拼音:cǐ chàng bǐ hè
这里唱歌,那里相和。形容彼此相呼应。《明诗纪事。己签序》:「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國語辭典》:声应气求(聲應氣求)  拼音:shēng yìng qì qiú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语本改为《易经。乾卦。文言》:「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后用以比喻彼此志趣、意气相投。明。李贽〈富莫富于常知足〉:「朋来四方,声应气求,达之至也。」也作「声求气应」。
《國語辭典》:声气(聲氣)  拼音:shēng qì
1.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
2.声音、言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红楼梦》第六四回:「这好一会我们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
《國語辭典》:首尾相应(首尾相應)  拼音:shǒu wěi xiāng yìng
原指作战部队紧密配合,互相接应。后亦指诗文头尾相互呼应、配合。宋。洪迈《容斋五笔。卷一○。绝句诗不贯穿》:「永嘉士人薛韶喜论诗,尝立一说云:『老杜近体诗精深妥帖,虽多至百韵,亦首尾相应,如常山之蛇,无间断龃龉处。』」《明史。卷二二○。刘应节传》:「如其不然,集兵三十万,分屯列戍,使首尾相应,此百年之利也。」也作「首尾相赴」。
《漢語大詞典》:连珠寨(連珠寨)
互为依托、紧密呼应的营寨。《三国志平话》卷下:“前后一月,帝至 白帝城 下,五座连珠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