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通气(通氣)  拼音:tōng qì
1.气脉通达顺畅。《易经。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
2.通风。如:「这房间窗户太小,不通气。」唐。张昌龄〈对高洁之士策〉:「山林不夭,风云以之通气。」
3.互通声息。如:「他们里外通气,窃得了不少机密。」
4.通达事理。如:「那小子学识经验不足,且不通气。」
《國語辭典》:气绝(氣絕)  拼音:qì jué
1.呼吸停止,死亡。汉。王充《论衡。道虚》:「诸生息之物,气绝则死。」《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蓦然倒地,叫唤不醒,霎时气绝,呜呼哀哉!」
2.昏厥。《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武气绝,半日复息。」《晋书。卷七五。荀崧传》:「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國語辭典》:短气(短氣)  拼音:duǎn qì
1.志气沮丧而不能振作。如:「他未因失败而短气。」
2.中医学上指病人呼吸短促急迫为「短气」。
《國語辭典》:气短(氣短)  拼音:qì duǎn
1.气力不足。《红楼梦》第一○五回:「老太太也回过气来,哭得气短神昏,躺在炕上。」
2.志气沮丧。如:「英雄气短」。
3.失望的样子。如:「成绩不理想使他气短之至。」
《漢語大詞典》:龟息(龜息)
道教语。谓呼吸调息如龟,不饮不食而能长生。一说,以为龟睡时,气由耳出,因此长生。语本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仙经》象龟之息,岂不有以乎?”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乃虯蟠龟息,遁乎此山。” 元 岑安卿 《和李宰韵》:“常怀却世纷,宴坐学龟息。” 清 姚鼐 《定州遇雪》诗:“入舆坐龟息,下帷任所诣。”
《漢語大詞典》:惙惙
呼吸短促貌。 清 戴名世 《袁烈妇传》:“至是益羸甚,气息惙惙,日进米数溢。”
分類:呼吸短促
《國語辭典》:清亮  拼音:qīng liàng
1.澄净明亮。宋。苏轼〈七月五日诗〉二首之二:「秋来未云几,风日已清亮。」《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看著水,眼也清亮。」
2.清脆嘹亮。唐。骆宾王〈上郭赞府启〉:「清亮之音,谁专称于往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驾诣郊坛行礼》:「有歌者,其声清亮。」
3.清高正直。《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安传》:「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晋书。卷三十七。宗室传。安平献王孚传》:「南中郎将、下邳王晃清亮中正,体行明洁。」
《漢語大詞典》:踵息
道家炼气养生之法。亦指呼吸徐缓深沉。语本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成玄英 疏:“真人心性和缓,智照凝寂。至於气息,亦復徐迟。脚踵中来,明其深静也。” 宋 陆游 《独学》诗:“踵息无声酣午枕,舌根忘味美晨烹。” 清 金农 《广陵秋日杂作》诗之三:“屡访花隐翁,踵息无一声。”
《國語辭典》:理气(理氣)  拼音:lǐ qì
1.调理呼吸。《文选。潘岳。笙赋》:「援鸣笙而将吹,先嗢哕以理气。」
2.文章的义理与气势。明。宋濂〈故灊峰先生府君墓志铭〉:「其学以圣贤为宗,其文以理气为主,其行以忠信为本。」
3.理与气,为性理学用语。理是事物的条理或准则,气则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朱子语类。卷一。太极天地上》:「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
4.中医上使用有行气解郁、补中益气等作用的药物,来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等病的方法。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宾退杂识》:「螃蟹石七两,一匣,治肚疼,保心理气,去毒火。」
5.专以星象方位定吉凶的堪舆家称为「理气」。
《國語辭典》:喙息  拼音:huì xí
有口能呼吸的兽类。《史记。卷一一○。匈奴传》:「元元万民,下及鱼鳖,上及飞鸟,跂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國語辭典》:游气(遊氣)  拼音:yóu qì
1.浮动的云气。《晋书。卷一二。天文志中》:「凡游气蔽天,日月失色,皆是风雨之候也。」
2.微弱的气息。《清平山堂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其蛇长尺馀,如瘦竹之形,元见尚有游气,荒忙止住小童。」
《國語辭典》:调息(調息)  拼音:tiáo xí
1.调养休息。《西游记》第二回:「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红楼梦》第一○回:「等待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
2.调节呼吸。如:「打坐前必先有片刻的调息。」
《漢語大詞典》:闭息(閉息)
(1).犹屏息。有意地屏住气,暂时抑制呼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尸变:“客大惧,恐将及己,潜引被覆首,闭息忍咽以听之。”
(2).关店,歇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政闻社宣言书》:“夫民间事业之腐败,其结果以财力尽,而至於闭息,此今后数年间所当屡见之事也。”
(3).犹闭气。 宋 苏轼 《养生诀上张安道》:“闭息,最是道家要妙。先须闭目浄虑,扫灭妄想,使心源湛然,诸念不起,自觉出入息调匀,即闭定口鼻。” 清 汪懋麟 《题山阴图》诗:“钩帘正好安吟榻,闭息还宜展道经。”参见“ 闭气 ”。
《國語辭典》:闭气(閉氣)  拼音:bì qì
1.故意停止呼吸。如:「闭气养息」。
2.临死前断气。如:「那个重大车祸的伤患,在今晨已闭气而亡。」
《國語辭典》:失气(失氣)  拼音:shī qì
1.丧失勇气。《晋书。卷六一。周浚传》:「前破张悌,吴人失气。」《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传。庐陵王子卿传》:「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风过耳,使吾失气。」
2.气绝。《荀子。解蔽》:「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楚辞。王逸。九思。悼乱》:「惶悸兮失气,踊跃兮距跳。」
3.倒楣。《醒世姻缘传》第三回:「就是叫化子也讨人家个馍馍尝尝,也讨个低钱来过过岁,咱就跟著这们样失气的主子。」
《國語辭典》:气虚(氣虛)  拼音:qì xū
中医指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脏腑,代谢机能不佳为「气虚」。常见症状有畏寒、四肢冰冷无力、精神容易疲劳、脉搏沉迟细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