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49,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号泣
号天
号召
口号
呼号
呼号
攀号
美号
悲号
孚号
庙号
号风
谥号
年号
赐号
《國語辭典》:号泣(號泣)  拼音:háo qì
大声哭泣。《礼记。曲礼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帝曰:『朕不可舍百官而去。』众皆号泣相随。」
分類:大哭
《漢語大詞典》:号天(號天)
对天号泣。言极其悲痛。庄子·则阳:“至 齐 ,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菑,子独先离之。’”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万里故乡,幼孤在前,相顾不归,泣血号天。” 宋 苏轼 《祭石幼安文》:“携手同归,相视华颠,孰云此来,拊膺号天。”
分類:悲痛
《國語辭典》:号召(號召)  拼音:hào zhào
借某种名义,召集大众合力完成任务。《国语。齐语》:「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号召三老豪桀会计事,……胜乃立为王,号张楚。」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áo
1.不起草稿,随口吟成的诗文。宋。王辟之《渑小燕谈录。卷四。高逸》:「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閒人』之句,天下传之。」也称为「口占」。
2.含有赞颂性质的赞美诗。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宋史。卷一四二。乐志十七》:「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3.打油诗或顺口溜。《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枣阳县中,人人称羡,造出四句口号,道是:『天下妇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著他,胜似为驸马。』」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ào
1.供口头呼喊,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如:「抗议的群众,一面走一面呼口号,场面极为壮观。」
2.口头暗号。《老残游记》第七回:「这口号喊出,那大盗就觌面碰著,彼此打个招呼,也决不动手的。」
《國語辭典》:呼号(呼號)  拼音:hū hào
1.广播用语,通常为电台名称的西文代号。
2.以一组字母、数字、或任何文字及发音词的组合,用以识别一个通信设施、指挥所、机关、或部队者,称为「呼号」。其主要用途为建立及保持通信。如未赋有呼号者,得使用地址组代替呼号。
《國語辭典》:呼号(呼號)  拼音:hū háo
因极端悲伤、无助而叫喊哀哭。《汉书。卷九二。游侠传。陈遵传》:「昼夜呼号,车骑满门。」
《漢語大詞典》:攀号(攀號)
攀龙髯而哭。谓哀悼帝丧。南史·梁纪下论:“攀号之节,忍酷於踰年;定省之制,申情於木偶。”《陈书·后主纪》:“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号擗踊,无所迨及。” 唐 刘禹锡 《慰国哀表》:“伏惟皇帝陛下,孝思至性,攀号罔极。” 宋 欧阳修 《英宗皇帝灵驾发引祭文》:“臣以官守有职,不得攀号於道左,谨择 顺天门 外,恭陈薄奠,瞻望灵舆。”参见“ 攀髯 ”。
分類:哀悼
《漢語大詞典》:攀髯
传说 黄帝 铸鼎于 荆山 下,鼎成,有龙下迎, 黄帝 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 黄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号哭。事见史记·封禅书。后用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为令狐相国谢赐金石凌红雪状》:“臣职司復上,恋切攀髯,方当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惧。” 宋 欧阳修 《辞特转吏部侍郎表》:“犬马未报,但虞填壑之有时;弓剑忽遗,遽叹攀髯之莫及。” 清 钱德震 《送白学士祭告孝陵及南岳》诗:“攀髯千古事,归胙百官情。”亦作“ 攀龙 ”、“ 攀胡 ”。 晋 陶潜 《命子》诗之三:“於赫 愍侯 ,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旧唐书·哀帝纪:“皇太后义深鸣凤,痛切攀龙,亦欲专奉灵舆,躬及园寝,兼进追摧之道,用终克尽之仪。” 宋 欧阳修 《辞覃恩转左丞表》:“国恩未报,但虞填壑以遗羞;金鼎已成,岂谓攀胡之莫及。”
《漢語大詞典》:美号(美號)
褒扬赞美的称号。 汉 班固 《白虎通·号》:“所以有 夏 、 殷 、 周 号何?以为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号以表功,自克明易姓为子孙制也。”《汉书·王莽传上》:“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 周公 及身在而託号於 周 。”《礼记·曲礼下》“不为父作諡” 唐 孔颖达 疏:“諡者,列生平德行,而为作美号。”
分類:褒扬赞美
《國語辭典》:悲号(悲號)  拼音:bēi háo
悲伤的痛哭。《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汉书。卷四五。伍被传》:「悲号仰天,叩心怨上。」也作「悲嚎」。
《漢語大詞典》:孚号(孚號)
(1).易·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 孔颖达 疏:“‘孚号有厉’者,号,号令也,行决之法,先须号令。夬,以刚决柔,施之於人,则是用明信之法而宣其号令。”后以指君王的号令或诏命。 宋 曾巩 《侍中制》:“肆朕纘极,寤寐雋良,果得异能,属之大任,用扬孚号,明諭在廷。” 宋 陆游 《谢赦表》:“臣适以守藩,恭闻孚号。虽与民欣戴,如瞻咫尺之天;然受命祷祈,实劳方寸之地。”
(2).呼吁。 清 顾炎武 《与人书》:“此皆上台秉公持正及大人君子孚号壮拯之力。”
《國語辭典》:庙号(廟號)  拼音:miào hào
旧时皇帝死后,升祀太庙,追尊为某祖某宗,称为「庙号」。如:「清光绪皇帝的庙号为德宗。」
《分类字锦》:号风(号风)
李贺 溪晚凉诗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埽云留碧空。
分类:狐狸
《漢語大詞典》:谥号(謚號)
亦作“諡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史记·郑世家:“乃更立 昭公 弟 子亹 为君,是为 子亹 也,无謚号。”《晋书·礼志下》:“立德济世,挥扬仁风,以登封 泰山 者七十有四家,其諡号可知者十有四焉。”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諡号千秋定,铭旌百禩彰。”《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死去的 司马光 、 吕公著 被夺去了谥号,活着的 吕大防 、 刘挚 、 范纯仁 和 苏轼 兄弟先后被贬谪。”
《國語辭典》:年号(年號)  拼音:nián hào
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汉书。卷六。武帝纪》「建元元年」句下唐。颜师古。注:「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天下一统,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漢語大詞典》:赐号(賜號)
赐给名号、封号。史记·赵世家:“ 赵 使 赵奢 将,击 秦 ,大破 秦 军 閼於 下,赐号为 马服君 。” 宋 苏轼 《赠李道士》诗序:“生子曰 得柔 ,小名 蜀生 ,幼而善画,既长,读《老》《庄》,喜之,遂为道士,赐号 妙应 。”清史稿·鲍超传:“从战 双港 ,克 铅山 ,赐号 协勇巴图鲁 。”
分類:赐给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