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喉舌  拼音:hóu shé
1.咽喉与口舌。
2.比喻掌握机要,负责传达国君命令的重要官员。《诗经。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汉。扬雄尚书箴〉:「出入王命,王之喉舌。」
3.比喻口才、言辞。唐。刘知几《史通。卷一八。杂说下》:「昔魏史称朱异有口才、挚虞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
4.比喻代言人。如:「民意代表是人民的喉舌。」
5.比喻要害之处或交通要道。《南齐书。卷四八。刘绘传》:「南康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
《國語辭典》:唇舌(脣舌)  拼音:chún shé
1.比喻口才。《汉书。卷九二。游侠传。楼护传》:「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
2.言语。《儒林外史》第一四回:「为这件事,不知费了多少唇舌!」
《國語辭典》:唇吻(脣吻)  拼音:chún wěn
比喻言辞、谈吐。《抱朴子。内篇。畅玄》:「唇吻为兴亡之关键。」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章表》:「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
《漢語大詞典》:辞说(辭説)
(1).言辞。礼记·礼运:“祝嘏辞説,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説,士之荣叶、皮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古人质正,贵行贱言,故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辞説。”
(2).犹意见,看法。
(3).谈话。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行必联轡,息必比席,食也匕箸之与邻,言也辞説之与参。欢然有会於心,而若有所得。”
《漢語大詞典》:辩口(辯口)
(1).谓善于辞令,能言善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齐襄王 闻 雎 辩口,乃使人赐 雎 金十斤及牛酒, 雎 辞谢不敢受。”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2).指能言善辩的口才。《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属者 苏秦 、 张仪 驰骋辩口,离间诸国。”
《漢語大詞典》:爪觜
(1).鸟类的爪和嘴。新唐书·五行志一:“水禽山鸟,无不驯狎。中有如人面、緑毛、紺爪觜者,其声曰‘甘’,人谓之甘虫。”
(2).指口才。 唐 韩愈 《嘲鲁连子》诗:“ 田巴 兀老苍,怜汝矜爪觜。” 宋 苏轼 《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诗:“因君寄声问消息,莫对黄鷂矜爪觜。” 清 黄遵宪 《感怀》诗:“世儒诵,往往矜爪觜。”
分類:鸟类口才
《國語辭典》:齿舌(齒舌)  拼音:chǐ shé
1.一种软体动物的摄食器官。舌上生有细齿,以舐取、切割或磨碎食物。
2.口舌,比喻人的议论。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漢語大詞典》:辩智(辯智)
(1).口才敏捷,能说会道。韩非子·五蠹:“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汉 东方朔 《答客难》:“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2).指敏捷的口才。隋书·赵芬传:“ 芬 少有辩智,颇涉经史。”
(3).聪明才智。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曲语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
《漢語大詞典》:觜头(觜頭)
犹口才。 唐 陆馀庆 子《嘲父》诗:“ 陆餘庆 ,笔头无力觜头硬。一朝受辞讼,十日判不竟。”
分類:口才
《漢語大詞典》:铁舌(鐵舌)
(1).比喻擅长辩论的口才。 宋 王令 《答束孝先》诗:“间发辨经义,铁舌莫摩挫,高文忽下投,白日骇天堕。”
(2).刨子中的刨刀。 清 高静亭 《正音撮要·木器》:“铁舌:鉋心铁,木匠光木用。”
《漢語大詞典》:电舌(電舌)
指敏捷的口才。
分類:敏捷口才
《漢語大詞典》:口机(口機)
犹口才。宋书·王镇恶传:“ 镇恶 为人强辩,有口机,随宜酬应, 高祖 乃释。”宋书·范晔传:“口机又不调利,以此无谈功。”
分類:口才
《漢語大詞典》:铜唇铁舌(銅唇鐵舌)
比喻雄辩的口才。《水浒传》第三三回:“不得贤弟自来力救,便有铜唇铁舌,也和他分辩不得。”
分類:雄辩口才
《漢語大詞典》:口材
口才。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十:“ 周望 字 仲弼 , 蔡州 人,有口材,好谈兵。”
分類:口才
《國語辭典》:不佞  拼音:bù nìng
1.不才,自谦之词。《左传。成公十三年》:「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诸侯退矣。」《战国策。燕策二》:「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2.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