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劳动强化  拼音:láo dòng qiáng huà
资本家用种种方法迫使工人增加劳动强度来提高产量。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法之一
《漢語大詞典》:劳动权(勞動權)
获得有保障的工作和合理的劳动报酬的权利。我国宪法对于公民的劳动权予以确认。
《漢語大詞典》:劳动生产率(勞動生産率)
即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或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技术的熟练程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及各种自然条件等。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四:“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
《國語辭典》:劳动者(勞動者)  拼音:láo dòng zhě
用劳力换取酬劳的人。
《漢語大詞典》:劳动资料(勞動資料)
人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土地、建筑物、道路、运河、仓库等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國語辭典》:劳动节(勞動節)  拼音:láo dòng jié
为表彰劳动者的社会贡献而制定的节日。西元1889年,国际劳动者同盟在巴黎集会,议定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现今多数国家亦将劳动节订于这一天,因此也通称为「国际劳动节」或「五一劳动节」。
《國語辭典》:劳动教养(勞動教養)  拼音:láo dòng jiào yǎng
大陆地区对违法但又不构成刑责,或不需给予刑事处罚的违法罪犯和少年犯,进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行政措施。
《漢語大詞典》:劳动合同制(勞動合同制)
指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本着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国家或集体单位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各项责、权、利,使劳动者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一种用工制度。它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各种用工形式,包括长期工、轮换工、临时工、季节工等。
《漢語大詞典》:劳动保护(勞動保護)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措施,如改善劳动条件、防止职工伤亡事故、预防职业中毒和环境污染、规定劳动和休息时间,以及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措施等。
《國語辭典》:劳动保险(勞動保險)  拼音:láo dòng bǎo xiǎn
大陆地区指劳工保险。
《漢語大詞典》:劳动对象(勞動對象)
政治经济学上指在劳动中被采掘和加工的东西。它可以是自然界原来有的,如地下矿石;也可以是加过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材等。
《漢語大詞典》:劳动二重性(勞動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两重属性。 马克思 发现了劳动二重性,为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奠定了科学基础。
《漢語大詞典》:劳动法(勞動法)
调整劳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关系的法规的总称。
《漢語大詞典》:劳动改造(勞動改造)
对判处徒刑的罪犯,凡有劳动能力的,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是改造犯罪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漢語大詞典》:劳动互助社(勞動互助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区域农民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所建立的劳动互助组织。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那时,在 江西 是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在 陕北 是变工队,在 华北 、 华东 和 东北 各地是互助组。” 王观澜 《叶坪乡的查田运动》:“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困难,还组织了劳动互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