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馈食(饋食)  拼音:kuì shí
古代祭祀时进献熟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之礼,不诹日。」
《國語辭典》:吉旦  拼音:jí dàn
1.农历每月初一。《西游补》第二回:「忽见殿门额上有绿玉殿三个大字,傍边注著一行细字,唐新天子风流皇帝元年二月吉旦立。」也作「吉日」。
2.吉祥的日子,好日子。《幼学琼林。卷一。岁时类》:「谷旦、吉旦,悉是良辰。」也作「吉日」。
《漢語大詞典》:元朔
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 唐 德宗 《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旧唐书·李珏传:“元朔未改,园陵尚新。” 清 钱谦益 《崇祯元年元日立春》诗:“淑气和风应候来,王春元朔併相催。”
《漢語大詞典》:添火
(1).增设火炉,用于取暖。据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添火》记载, 北京 居民照例于十月初一添设煤火,次年二月初一撤火。
(2).向炉子里加燃料。谓烧饭。 老舍 《离婚》第六:“老太太,您添火哪?”
《國語辭典》:合朔  拼音:hé shuò
称日月相会。约在农历每月初一的前后。《续汉书志。第三。律历志下》:「日月相推,日舒月速,当其同,谓之『合朔』。」
《漢語大詞典》:视朔(視朔)
古代天子、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庙后,在太庙听政,称“视朔”。《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礼也。” 孔颖达 疏:“视朔者,公既告庙受朔,即听视此朔之政,是其亲告朔也。”
《漢語大詞典》:春元
正月初一。宋史·乐志十四:“消辰协吉,时维春元,上册三殿,旷古无前。”
《國語辭典》:原作  拼音:yuán zuò
未经改写、改编或翻译的文学、艺术类原创著作。如:「这部电影是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的原作改编。」
《漢語大詞典》:两参(兩參)
封建时代某些官员在初一、十五两日朝参,称为“两参”。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寺监丞大理评事已上为为两参官。”
《漢語大詞典》:听朔(聽朔)
古代帝王、诸侯于每月初一听朝治事前所行之礼。谓听治一月之政自此日告朔后始之。礼记·玉藻:“玄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听朔於南门之外。”礼记·玉藻:“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听朔於大庙。”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听朔废刑发德,具存二王之后也。”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吉月必朝服而朝”:“诸矦乃於朔日服皮弁服朝于大庙,使大夫奉天子命而北面受之,是曰听朔,亦曰视朔,视听一也。”
《漢語大詞典》:端一
(1).庄重专一。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 太任 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史记·周本纪“ 歷 娶 太任 ” 张守节 正义引作“端壹”。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筹不虚运,策不徒发,端一小心,清修密静。”
(2).指正直不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孝史四:“ 颜鲁公 为 郭汾阳 家庙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险夷概其怀;坚明之姿,不以霜雪易其令。’斯言也, 鲁公 亦允蹈之。”
(3).农历五月初一的别称。 宋 周密 武林旧事·端午:“先期学士院供帖子,如春日禁中排当,例用朔日,谓之端一。”
《國語辭典》:年节(年節)  拼音:nián jié
农历新年的节日。一般指除夕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正月》:「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初刻拍案惊奇》卷五:「真是到手佳期,却成虚度,闷闷不乐,过了年节。」
《國語辭典》:长历(長曆)  拼音:cháng lì
依历法推算,递求千百年间的年月朔闰而制定的历法。如万年历。
《漢語大詞典》:气朔(氣朔)
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挈壶宣夜,辩气朔於 灵臺 。” 李善 注:“周礼·夏官曰:‘挈壶氏掌悬壶。’ 蔡邕 《天文志》曰:‘言天体者有三家,其一曰宣夜。’ 郑氏 《毛诗笺》曰:‘天子有 灵臺 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左氏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云物。’”后亦以泛指节气,岁时。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移气朔兮变罗紈,白露凝兮岁将阑。”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求星辰之行,步气朔消长,谓之缀术。”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学校:“学歷者能算气朔,即补博士弟子。”
《漢語大詞典》:改朔
(1).变换朔日。指经过一个月。朔,农历初一。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若令服食终日,则肉飞骨腾;导引改朔,则羽翮参差,则世閒无不信道之民也。”
(2).更改正朔。借指改换朝代。 清 吴伟业 《萧史青门曲》:“扶携夫妇出兵间,改朔移朝至今活。” 邹鲁 《四川光复》:“乃知革命党有所别于异姓改朔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