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35,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城市
稼穑
农夫
躬耕
农事
劝农
庶人
耕桑
农家
地利
中岁
归业
务农
利民
代耕
《國語辭典》:城市  拼音:chéng shì
有宽广繁盛的街道,人口集中,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相对于乡村而言。如:「台北是台湾重要的城市之一。」
《國語辭典》:稼穑(稼穡)  拼音:jià sè
播种与收谷。为农事的总称。《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我当初实是不知稼穑,被人鼓舞,朝歌暮乐,耗了家私。」
《國語辭典》:农夫(農夫)  拼音:nóng fū
以耕种农作物为业的人。《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儒林外史》第一回:「却是起动头翁,上覆县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也称为「农人」。
《國語辭典》:躬耕  拼音:gōng gēng
1.亲自耕种。《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躬耕数亩之田,归老于此地。」
2.古代天子亲自耕田,以劝农事。《礼记。月令》:「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
《國語辭典》:农事(農事)  拼音:nóng shì
农业生产时耕种、收穫等事。《汉书。卷五。景帝纪》:「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
《國語辭典》:劝农(勸農)  拼音:quàn nóng
鼓励农民耕种。《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
《漢語大詞典》:劝农使(勸農使)
官名。 汉 承 秦 制,置大农丞十三人,各领一州,以劝农桑力田者,此劝农官之始。后 唐 宋 均置劝农使。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抚字长民·劝农:“ 汉 承 秦 ,置大农丞十三人,人部一州,以劝农桑力田者,此劝农官之始也。 唐 中 睿 之世,州郡牧守皆以劝农名其官。《宋朝会要》曰: 至道 二年七月,直史馆 陈靖 言天下多旷土流民,请置使招集,八月以 靖 为劝农使……至 景德 三年二月詔诸路转运、 开封 知府、诸知州少卿监以上并兼劝农使,其餘知州军通判并兼判农事,令自今除授依此。” 宋 范成大 《离堆行》:“我昔官称劝晨使,年年来激西江水。”
《國語辭典》:庶人  拼音:shù rén
平民、百姓。《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三国演义》第七八回:「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不惧孤。」
《漢語大詞典》:耕桑
种田与养蚕。亦泛指从事农业。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身率妻子,戮力耕桑。” 唐 韩愈 《和卢郎中云夫寄示盘谷子歌》:“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弹劾还耕桑。”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对人説忠孝,努力事耕桑。”
《國語辭典》:农家(農家)  拼音:nóng jiā
1.务农为业的家庭。《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愚闻邓艾出身微贱,幼为农家养犊。」
2.先秦时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主张劝农耕以足衣食。《汉书。卷三○。艺文志》:「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3.农舍。如:「竹篱里的农家,是四合院式的简朴建筑。」
《國語辭典》:地利  拼音:dì lì
1.地理形势上占优势。《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土地生产的能力。《管子。牧民》:「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漢語大詞典》:中岁(中歲)
(1).农业收成一般的年景。《周礼·地官·均人》“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 汉 郑玄 注:“人食三鬴为中岁。”宋史·食货志上四:“ 熙河 四州田无虑万五千顷,十分取一以为公田,大约中岁亩一石,则公田所得十五万石。”
(2).中年。 南朝 齐 谢朓 《赋贫民田》诗:“中岁歷三臺,旬月典邦政。” 唐 王维 《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明 吴承恩 《斋居》诗之一:“中岁志丘壑,茅斋寄城郭。” 清 唐孙华 《张母陈太孺人贞节诗》:“娥月悲掩曜,中岁忽云徂。”
《漢語大詞典》:归业(歸業)
回复原来的正业。主要指农业。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 滎阳 、 陈留 胁从兵,皆散令归业。”宋史·太宗纪一:“没界外民归业,仍给復三年。” 宋 岳飞 《申省破曹成捷状》:“及夺到被虏人民数万人放令归业。”
《國語辭典》:务农(務農)  拼音:wù nóng
1.专心致力于农事。《国语。周语上》:「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
2.以农为业。《儒林外史》第一回:「只有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红楼梦》第一回:「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
《漢語大詞典》:利民
(1).有利于民。逸周书·王佩:“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舜 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於言矣。”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七九回:“ 孙洪伊 哼了一声道:‘足下既有伟大的议论,何妨先向总理陈明,俟总理提出会议,果可利国利民,我等无不赞成。’”
(2).古代指工商业者。《商君书·去强》:“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説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芻藳之数。” 高亨 注:“靠营取利润以谋生的人,指商人及手工业者。”一说,指从事农业生产者。
《國語辭典》:代耕  拼音:dài gēng
1.以他种营生代替耕植。如官吏以禄代耕、文人以笔代耕或以舌代耕皆是。晋。潘岳〈藉田赋〉:「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南朝宋。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幸会果代耕,符守江南曲。」
2.代为耕种。如:「农机代耕」、「农地代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