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字类编》:内重
后汉书祭彤传彤性沉毅内重自恨见诈无功出狱数日呕血死 宋史高宗纪见外轻下
《漢語大詞典》:内视(内視)
(1).以心为眼。谓凭主观想象来认识事物。《庄子·列御寇》:“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三》:“心有睫,谓以心为睫也……然则心有睫,正内视之谓。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也。后世儒者,执一理以断天下事,近乎心有睫矣。”
(2).内心反省。《文子·上德》:“夫道者内视而自反,故人不小觉,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这章书的大旨,讲的是凡人外质虽美,内视自惭,终不免于恶。”
(3).闭目不视外物,专心一意,气沉丹田。古代养生术之一。亦为道家修炼内丹功夫之一。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譬存玄胎息,呼吸吐纳,含景内视,熊经鸟伸者,长生之术也。”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四:“性为欲汨则乱,心为物动则争。是以絶外交则可以守淡泊,专内视则可以全淳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经曰:坐常欲闭目内视,存见五臟肠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参阅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内心反省。《文子·上德》:“夫道者内视而自反,故人不小觉,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这章书的大旨,讲的是凡人外质虽美,内视自惭,终不免于恶。”
(3).闭目不视外物,专心一意,气沉丹田。古代养生术之一。亦为道家修炼内丹功夫之一。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譬存玄胎息,呼吸吐纳,含景内视,熊经鸟伸者,长生之术也。”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四:“性为欲汨则乱,心为物动则争。是以絶外交则可以守淡泊,专内视则可以全淳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经曰:坐常欲闭目内视,存见五臟肠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参阅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骈字类编》:内惭(内惭)
史记蔡泽传去之赵见逐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于秦应侯内惭蔡泽乃西入秦议汉书翟方进传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 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
《骈字类编》:内发(内发)
史记仓公传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即出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内发于肠胃之间后五日当𦡈肿后八日呕脓死成之病得之饮酒且内成即如期死 宋书孝武帝纪见外警下留又周续之传仁心内发义怀朴亮 爱昆卉诚著桃李
分类:内发
《漢語大詞典》:内院
(1).指皇宫内妃嫔所住的宫室。 唐 张籍 《赠道士宜师》诗:“旧住红楼通内院,新承墨詔赐斋钱。” 黄协埙 《锄经书舍零墨·绣花坡》:“《墨餘録》云: 顾 绣出自 上海 露香园 , 明 尚宝司丞 顾应夫 后人所为。其法得自内院,故选色配丝,独臻精妙。”
(2).佛家谓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内院名 善法堂 , 弥勒菩萨 常居此说法。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一:“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原注:“大师行高德广,必生 弥勒 内院。”
(3).里院。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一》:“刚到内院,他便见嫦娥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 李劼人 《天魔舞》第八章:“这里算是内院,差不多的人难得进来。”
(4).指内三院。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 满 蒙 诸王、贝勒、贝子、公、内院大学士和学士、六部从政等都进入大清门,在大政殿前排班肃立。”参见“ 内三院 ”。
(2).佛家谓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内院名 善法堂 , 弥勒菩萨 常居此说法。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一:“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原注:“大师行高德广,必生 弥勒 内院。”
(3).里院。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一》:“刚到内院,他便见嫦娥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 李劼人 《天魔舞》第八章:“这里算是内院,差不多的人难得进来。”
(4).指内三院。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 满 蒙 诸王、贝勒、贝子、公、内院大学士和学士、六部从政等都进入大清门,在大政殿前排班肃立。”参见“ 内三院 ”。
《漢語大詞典》:内三院
清 官署名。 清 天聪 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合称“内三院”。 康熙 九年改为内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五学士》:“国朝官制,设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院各有学士一员。既设翰林院,以内三院为内阁,则止设阁学二员,而别以一人掌翰林院事,俱兼礼侍。”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 洪承畴 虽然此时尚无官职,却被指定同内三院大学士坐在一起。”参阅《清通典·职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