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白马公孙
 
白马高谈

相关人物
公孙龙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列传》
「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汉·刘向《别录》:「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以问邹子。」《公孙龙子·迹府》:「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吕氏春秋》卷十八《审应览·淫词》
「孔穿、公孙龙相与论于平原君所,深而辩。」东汉·高诱注:「辩,说也。若乘白马禁不得度关,因言马白非白马,此之类也。」

例句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 岑参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王勃 散关晨度

典故 
寿陵步
 
失本步
 
失步人
  
忘却金闺故步
 
矜学步
 
羡邯郸
   
相关人物
公子牟
 
公孙龙
 
庄子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598~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汉书》卷一百上〈叙列传上〉~4206~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髣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简释

邯郸步:指学习方法不当,不仅未学到新技能,反而失去了原有技能。宋欧阳修《镇阳读书》:“有类邯郸步,两失皆茫茫。”


例句

邯郸笑匍匐,燕蒯受揶揄。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李白 古风之三十五

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 李绅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昔余迷学步,投迹忝词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典故
一壑自专
 
专云壑

相关人物
公孙龙
 
庄子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597~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杂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
《国语辞典》:公孙龙(公孙龙)  拼音:gōng sūn lóng
人名:(1)(西元前498~?)字子石,春秋时楚人。为孔子弟子。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公孙龙传》。(2)字子秉,战国时赵人。生卒年不详。有白马非马及坚白异同之辩,平原君礼遇甚厚,所著书称《公孙龙子》,列于名家。
《国语辞典》:公孙龙子(公孙龙子)  拼音:gōng sūn lóng zǐ
书名。战国时赵人公孙龙所著,六篇。其白马论及坚白之辩,实为早期的理则学,在先秦诸子中,列为名家。
《漢語大詞典》:子石
(1).制砚用的上等端石。 宋 欧阳修 《砚谱》:“端石出 端溪 ,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子石者,在大石中生,盖精石也。而流俗传讹,遂以紫石为上,又以贮水不耗为佳。”
(2). 公孙龙 的字。 春秋 卫 人(一说 楚 人), 孔子 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张 、 子石 请行, 孔子 弗许。” 司马贞 索隐:“﹝ 子石 ﹞ 公孙龙 也。”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君子之路,行止之道固狭耳。此 子石 所以叹息也。” 王利器 校注:“案此正贤良引 公孙龙 道狭之言以自喻者。”
《漢語大詞典》:指马(指馬)
(1).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白马非马”等命题,讨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庄子·齐物论则谓“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谓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应各任自然,不分彼此、是非、长短、多少。后遂以“指马”为争辩是非、差别的代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諭,未知孰是。”
(2).见“ 指鹿为马 ”。
《國語辭典》:指鹿为马(指鹿為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本指赵高献给秦二世一只鹿,故意指称是马,并问臣子是鹿或马,而将答鹿者暗中杀害,使群臣畏惧自己,以谋篡位。典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比喻颠倒是非。《周书。卷一。文帝纪上》:「欢威福自己,生是乱阶,缉构南箕,指鹿为马。」《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也作「指鹿作马」。
《漢語大詞典》:守白
(1).指 公孙龙 的“白马非马”论。公孙龙子·迹府:“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
(2).《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室比喻心。”后以“守白”谓保持空明的心境。 宋 陆游 《斋居书事》诗:“道室焚香勤守白,虚窗点静研朱。”
《漢語大詞典》:指物
(1).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所提出的命题。指,指事物的抽象概念;物,指具体事物。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按,意谓事物呈现的形态、概念,不同于具体事物。
(2).指明事物。梁书·王筠传:“此诗指物呈形,无假题署。”
《漢語大詞典》:龙施(龍施)
古代名家 公孙龙 、 惠施 的并称。 章炳麟 《訄书·订文》《正名杂义》:“故经説上下,权舆於是, 龙 施 相绍,其流遂昌,辩士凌誶,固非韵文所能检柙矣。”
《漢語大詞典》:一指马(一指馬)
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 公孙龙 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后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宋 黄庭坚 《次韵秋郊晚望》:“道同一指马,以解废耳目。”
《漢語大詞典》:离坚白(離堅白)
分开坚和白。 公孙龙 学派的著名辩论题,与墨经的“盈坚白”相对立。名家认为,一块石头放在面前,“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由此断言,石头的坚和白两种属性是互相分离的。庄子·秋水:“ 公孙龙 问於 魏牟 曰:‘ 龙 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国语辞典》:白马非马说(白马非马说)  拼音:bái mǎ fēi mǎ shuō
战国名家公孙龙所提出的一种认识论。马是通称,白马含有白的特性,是马的一种,故认为白马不等于马。其旨在揭示名、实的不同。
《国语辞典》:百龙之智(百龙之智)  拼音:bǎi lóng zhī zhì
具有一百个公孙龙的智慧。形容非常聪明。《孔丛子。公孙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其前也。」
《漢語大詞典》:寿陵失步(壽陵失步)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后以“寿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五:“丑女来效顰,还家惊四邻。 寿陵 失本步,笑杀 邯郸 人。” 秦牧 《艺海拾贝·“邯郸学步”》:“自从 庄子 的著作中叙述了它以后,‘邯郸学步’或者‘寿陵失步’这句成话,常常被许多人所引用。”
《國語辭典》:学步(學步)  拼音:xué bù
1.学习走路。如:「幼儿多在一岁半时开始学步。」
2.模仿别人。参见「邯郸学步」条。清。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江山如此人亦然,学步羞称时世贤。」
《國語辭典》:学步邯郸(學步邯鄲)  拼音:xué bù hán dān
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参见「邯郸学步」条。晋。桓玄 与释慧远书劝罢道:「今世道士,虽外毁仪容,而心过俗人,所谓道俗之际,可谓学步邯郸,匍匐而归。」《周书。卷四。十七。艺术传。赵文深传》:「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
分類:模仿不成
《漢語大詞典》:邯郸匍匐(邯鄲匍匐)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金 元好问 《刘君用可庵》诗之二:“著脚绳桥已足忧, 邯郸 匍匐更堪羞。”参见“ 邯郸学步 ”。
《國語辭典》:邯郸学步(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著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歧路灯》第一○一回:「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作「学步邯郸」。
分類:模仿不成
《國語辭典》:邯郸学步(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著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歧路灯》第一○一回:「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作「学步邯郸」。
分類:模仿不成
《漢語大詞典》:邯郸步(邯鄲步)
犹言 邯郸 学步。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序:“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踡;不学 邯郸 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宋 姜夔 《白石诗说》:“ 陶渊明 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 邯郸 步也。” 清 吕履恒 《长歌行送友人游大梁》:“后来者谁可与言,东里之顰 邯郸 步。”
分類: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