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临淄(臨淄)
齐国 故城。在 山东省 淄博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周 初封 吕尚 于 齐 ,建都于此,名 营丘 , 齐胡公 迁都 薄姑 , 齐献公 元年又迁回,称 临淄 。 春秋 战国 时先后作为 姜齐 与 田齐 的国都达630多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为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故城包括大城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达15馀平方公里。城内文化遗存丰富。城东北有 韶院村 ,传为 孔子 在 齐 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地。解放后故城内设临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陈列室。
《漢語大詞典》:四溟
亦作“ 四冥 ”。
(1).四海,四方之海。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义书》:“四冥之深,幽鳞不能测其底。”《文选·张协〈杂诗〉之十》:“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 李善 注:“四溟,四海也。” 唐 秦韬玉 《问古》诗:“深作四溟何浩渺,高为五岳太峥嶸。”《宋史·乐志十一》:“四溟广矣,八紘是纪。”
(2).指全国、天下。宋书·孝武帝纪:“ 周王 驥迹,实穷四溟。”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让封第三表》:“车轨共文,四溟同宅。” 唐 施肩吾 《海边远望诗》:“扶桑枝边红皎皎,天鸡一声四溟晓。”
《國語辭典》:九服  拼音:jiǔ fú
1.古代王畿以外的地域,每五百里划为一区,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九等,有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及藩服,称为「九服」。见《周礼。夏官。职方氏》。
2.泛指全国各地。《文选。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3.古代天子的九种吉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
《國語辭典》:人大  拼音:rén dà
大陆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缩称。是大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经由人民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以代表人民的意志,讨论并决定一切有关国家及人民的重大问题。
《國語辭典》:国都(國都)  拼音:guó dū
一个国家政治决策的中心都市。也作「首都」。
《國語辭典》:都鄙  拼音:dū bǐ
1.古代王侯子弟公卿大夫的采邑。
2.京师与边城。《文选。潘岳。藉田赋》:「于斯时也,居靡都鄙,民无华裔。」
《國語辭典》:函夏  拼音:hán xià
中国。《晋书。卷三一。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传》:「群黎欣戴,函夏同庆。」
分類:全国
《國語辭典》:寿国(壽國)  拼音:shòu guó
延长国命。《管子。霸言》:「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国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漢語大詞典》:桥陵(橋陵)
(1).即 黄帝 陵。在 陕西省 黄陵县 桥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参见“ 桥山 ”。
(2). 唐睿宗 李旦 陵。在 陕西省 蒲城县 北 丰山 。旧唐书·玄宗纪上:“丙午,葬 睿宗大圣贞皇帝 于 桥陵 。”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恩旨陪葬於 桥陵 ,不祔不从,古之道也。”
(3).泛指帝王陵墓。 清 赵翼 《题明太祖陵》诗:“桥陵曾借神僧穴,易代犹闻禁採樵。”
《國語辭典》:桥山(橋山)  拼音:qiáo shān
山名。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西北,下有沮河穿山底而过,有如桥形,故称为「桥山」。上有黄帝冢,称为「桥陵」。其脉绵亘于陕西、甘肃二省界,为泾、洛二河的分水岭。
《國語辭典》:全国(全國)  拼音:quán guó
1.整个国家。如:「为改善社会风气,全国人民均应从事正当的娱乐。」
2.保护国家的完整,不被破坏。《孙子。谋攻》:「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三国魏。曹植〈又赠丁仪王粲〉诗:「权家虽爱胜,全国为令名。」
《漢語大詞典》:国财(國財)
(1).全国的资财。庄子·天运:“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成玄英 疏:“至富者,知足者也。知足之人,以不贪为寳,纵令倾国资财,亦弃而不用。”
(2).指国家的财富。管子·地数:“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矣。”新唐书·裴耀卿传:“或曰:‘以此緡纳於上,足以明功。’答曰:‘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
《國語辭典》:通语(通語)  拼音:tōng yǔ
不受地域局限,可通行于几个地区或全国各地的共同语或标准语。相当于「雅言」的意义。汉。扬雄《方言》卷一:「娥、嬴,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好,其通语也。」
《國語辭典》:全民  拼音:quán mín
全体人民。如:「维护社会安全,打击犯罪,须赖全民共同参与。」
《漢語大詞典》:国举(國舉)
全国所推重的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庾公 云:‘ 逸少 国举。’故 庾倪 为碑文云:‘拔萃国举。’”
分類:全国推重
《漢語大詞典》:半两(半兩)
古代钱币名。 秦始皇 统一 中国 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 汉 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史记·平準书:“至 孝文 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銖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銖。”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其文为半两,实重四銖也。” 唐 李商隐 《为同州张评事谢辟并聘钱启》之二:“ 潜 ( 张潜 )啟,钱若干,伏蒙仁恩,赐备行李,重非半两,轻异五銖。”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今世有一样古钱,其文曰半两,无轮廓。医方中用以为药,考之史记,乃 汉文帝 时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