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儒生  拼音:rú shēng
研习儒家学说的学者。亦泛指读书人。汉。王充《论衡。超奇》:「故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三国演义》第八六回:「人皆言东吴多贤,谁想惧一儒生!」
《漢語大詞典》:燕颔儒生(燕頷儒生)
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唐 钱起 《送傅管记赴蜀军》诗:“ 终童 之死谁继出?燕頷儒生今俊逸。”亦作“ 燕頷书生 ”。 明 唐顺之 《寄周中丞备御关口》:“燕頷书生人共羡,一朝投笔去平戎。”参见“ 燕頷 ”。
《漢語大詞典》:燕颔(燕頷)
(1).形容相貌威武。颔,下巴。 唐 王宏 《从军行》:“儿生三日掌上珠,燕頷猿肱穠李肤。”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 童贯 彪形燕頷,亦略有髭,瞻视炯炯,不类宦人。”《群音类选·蟠桃记·诞孙相庆》:“看兰孙,虎头燕頷,知不是等闲人。”
(2). 东汉 名将 班超 自幼即有立功异域之志。相士说他“燕頷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后奉命出使 西域 三十一年,陆续平定各地贵族的变乱,官至 西域 都护,封 定远侯 。见后汉书·班超传。后以“燕頷”为封侯之相。 南朝 陈 徐陵 《出自蓟北门行》:“生平燕頷相,会自得封侯。” 唐 岑参 《送张都尉东归》诗:“封侯应不远,燕頷岂徒然。” 清 赵翼 《赠相士彭铁嘴》诗:“幸免鼠目求官讯,本无燕頷封侯状。”
(3).指武将;勇士。 明 徐渭 《次夕降抟雪径满鹅鸭卵烧竹照之八十韵》:“燕頷不醒頽锦帐,蛾眉邀醉叠金椑。” 清 孙致弥 《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燕頷何年驰铁马,羊头此日总金貂。” 清 陈维嵩 《贺新凉·和竹逸江村遇伎之作》词:“风前小进休仍却,从古是、蛾眉燕頷,此身奚託?”
《漢語大詞典》:白面儒生
犹白面书生。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 温详 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羣,徒恃 长河 以自固;若大军济 河 ,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分類:白面书生
《國語辭典》:文学(文學)  拼音:wén xué
1.广义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现,而以文字记述的著作;狭义则专指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想像的作品。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儒冠  拼音:rú guān
1.儒者所戴的帽子。《史记。卷九七。郦生传》:「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2.儒生。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朱颜青鬓,拥彫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分類:儒生帽子
《國語辭典》:青衣  拼音:qīng yī
1.青色的衣服。古代低阶文官或卑贱者所穿的衣服。也称为「青衫」。
2.便服。如:「青衣小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换了一身青衣,教一个丫鬟随了。」也称为「青衫」。
3.春服。《礼记。月令》:「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
4.婢女。《三国演义》第八回:「少顷,二青衣引貂蝉艳妆而出。」《红楼梦》第六八回:「只得遣人去贾府传旺儿来对词。青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带信。」
5.国剧中的角色。大都穿著黑色衣服,故称为「青衣」。多是扮演贞静端庄的贤淑女子,表情稳重,偏重唱工。也称为「青衫」、「衫子」。
《漢語大詞典》:青衣神
即 蚕丛氏 。教民蚕桑,民尊之为神。路史·前纪四·蜀山氏“其妻曰妃,俱葬之” 宋 罗苹 注:“﹝ 南朝 齐武帝 ﹞ 永明 二年, 萧鑑 刺 益 ,治园 江 南,凿石冢,有椁无棺……有篆云: 蚕丛氏 之墓。 鑑 责功曹 何佇 坟之,一无所犯,於上立神,衣青衣,即今 成都 青衣神 也。” 清 蔡方炳 《广舆记·四川·眉州》:“﹝ 四川 眉州 青神 ﹞ 青衣神 庙。 青神 ,昔 蚕丛氏 服青衣,教民蚕事,立庙祀之。”
分類:教民蚕桑
《漢語大詞典》:文儒
(1).指儒者中从事撰述的人。 汉 王充 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説经者为世儒。” 明 李贽 《贾谊》:“ 班氏 文儒耳,只宜依 司马氏 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 王闿运 《郭新楷传》:“自 乾 嘉 以来,文儒分古今之学。”
(2).指讲求礼乐教化的儒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干戈兴则武夫奋,《韶》《夏》作则文儒起。”周书·贺拔胜传:“乃招引文儒,讨论义理。” 清 方苞 《读〈周官〉》:“假如 战国 秦 汉 之人能伪作,则《冬官》之缺,后之文儒有能补之者乎?”
(3).文士。 唐 李白 《自广平乘醉走马书怀》诗:“ 赵 俗爱长剑,文儒少逢迎。” 章炳麟 《辨〈诗〉》:“由 商 周 以讫六代,其民自贵,感物以形於声,餘怒未渫,虽文儒弱妇,皆能自致。”
《漢語大詞典》:儒先
(1).儒生。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俗,见 汉 使非中贵人,其儒先,以为欲説,折其辩。” 裴骃 集解:“先,先生也。《汉书》作‘儒生’也。” 宋 陈与义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诗:“西菴禪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章炳麟 《汉土始知欧洲各国略说》:“马耆者,译为东方圣哲,盖犹 印度 六师之流,非 汉 土儒先也。”
(2).犹先儒。 明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於儒先之教者熟也。”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叙录》:“学者少壮至老,贫贱至贵,渐渍於圣贤之精微,阐明於儒先之疏证。”
分類:儒生裴骃
《漢語大詞典》:儒衣
(1).犹儒服。后汉书·儒林传论:“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於邦域矣。”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儒衣山鸟怪, 汉 节野童看。”
(2).指穿儒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卢双月》:“儿明作丈夫装,出与当世儒衣儒冠者流周旋晋接。”
(3).借指儒生。 唐 皇甫曾 《送裴秀才贡举》诗:“儒衣羞此别,去抵 汉 公卿。”
分類:儒服儒生
《國語辭典》:逢掖  拼音:féng yè
衣腋下宽大,古儒者的服饰。《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也作「逢衣」、「逢腋」。
《國語辭典》:新生  拼音:xīn shēng
1.刚出现或刚出生。如:「新生的力量」。《庄子。知北游》:「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2.弃旧重生。如:「他出狱以后,认真工作、奋发向上,洋溢著新生的喜悦与活力。」
3.充满新契机的生命或生活。如:「远离这块伤心地,重新开始,或许能获得新生吧!」也称为「新生命」。
4.刚入学的学生。如:「为对大一新生表示欢迎之意,各种晚会纷纷登场。」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一。皇霸。三王》:「俗儒新生不能采综,多共辨论,至于讼阋。」
《國語辭典》:竖儒(豎儒)  拼音:shù rú
学养浅陋的小儒。《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
《國語辭典》:术士(術士)  拼音:shù shì
1.儒生。《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序》:「焚诗书,坑术士。」
2.称占卜星相和道士一类的人。《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自古术士妄言,致人灭族者多矣。」清。洪升《长生殿》第一○出:「我闻得有个术士李遐周,能知过去未来,必定就是他了。」
《漢語大詞典》:记家(記家)
指为《礼经》作记的儒生。 汉 蔡邕 《月令问答》:“问者曰:‘子何为著《月令説》也?’曰:‘予幼读《记》,以为《月令》体大经问(一本作‘同’),不宜与记书杂録并行,而记家记之,又略及前儒特为章句者,皆用其意传,非其本旨。’”
分類:儒生
《漢語大詞典》:生儒
儒生;书生。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微词·锺庸大鹤》:“ 临安 优人装一生儒,手持一鹤,别一生儒与之邂逅。问其姓名,曰:‘姓 钟 ,名 庸 。’”
分類:儒生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