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7,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瑞像
造像
物像
经像
玉像
人像
镜像
音像
立像
生像
刻像
宝像
法像
绣像
灵像
《漢語大詞典》:瑞像
佛教语。称佛教始祖 释迦牟尼 之像。 南朝 梁元帝 《与萧谘议等书》:“瑞像放光,倏将旬日。”梁书·诸夷传·海南诸国:“十八年,復遣使送 天竺 旃檀瑞像、婆罗树叶。” 宋 王安石 《重登宝公塔》诗之一:“应身东返知何国,瑞像西归自本朝。” 清 吴长元 宸垣识略·内城三:“ 明 刘迎 《栴檀像》诗:‘我昔游京师,稽首礼瑞像。’”
《國語辭典》:造像  拼音:zào xiàng
用石膏、石材或金属雕塑、铸造的像。三国魏。曹植〈宝刀赋〉:「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像。」
《國語辭典》:物像  拼音:wù xiàng
1.像貌、样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儒林外史》第二回:「一会儿砸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2.物理学上指物体的光在经过小孔或受到反射、折射后形成的影像。
《漢語大詞典》:经像(經像)
佛像。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汉明帝 梦见神人,形垂二丈,身黄金色,项佩日光,以问羣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於是发使 天竺 ,写致经像,表之中夏。” 南朝 梁 王屮《头陀寺碑文》:“ 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像。”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虽造作经像,正欲得人财物。”
分類:佛像
《漢語大詞典》:玉像
玉雕的像。亦以敬称神像。南史·夷貊传上·南海诸国:“ 晋 义熙 初,始遣使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 唐 王建 《题应圣观》诗:“空廊鸟啄花砖缝,小殿虫缘玉像尘。”《宋史·乐志十五》:“金舆玉像下瑶京,綵仗拥霓旌。” 元 张宪 《举几行》:“ 含章殿 前玉像毁,画轮车发宫门起。”
《國語辭典》:人像  拼音:rén xiàng
刻划人的形体或相貌的作品。如:「人像摄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
《高级汉语词典》:镜像  拼音:jìng xiàng
其各部分的排列与另一个作为模型的基本相似的东西的排列正相反;相对一根与之交错的轴或一个与之交错的平面为颠倒的东西
《漢語大詞典》:音像
录音和录像。有时亦指录音和录像设备。《人民日报》1984.5.25:“ 港 澳 和国外唱片商人入境后大量录制文艺节目现象经常发生,国内文艺音像制品的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
《漢語大詞典》:立像
用雕塑、雕刻等方法制成的人物站立形象。
《國語辭典》:生像  拼音:shēng xiàng
1.长相、面貌。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一家门、二生像、三吐谈,……。」《红楼梦》第三九回:「我这生像儿,怎好见的。」也作「生相」。
2.比照人物相貌制成的画像或塑像。清。洪升《长生殿》第三二出:「又选高手匠人,将旃檀香雕成妃子生像。」
《漢語大詞典》:刻像
石刻人像。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 山东 济南 历下亭 的壁上有 李邕 与 杜甫 的刻像。”
分類:石刻人像
《漢語大詞典》:宝像(寶像)
(1).佛的画像、塑像。《法化经·方便品》:“若人於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唐 李绅 《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化娥腾宝像,留影閟金仙。” 宋 苏舜钦 《金山寺》诗:“宝像浮海来,珠缨冷光滴。”
(2).指以珍贵材料制作的神像。《旧唐书·辛替否传》:“何必璇臺玉榭,宝像珍龕,使人困穷,然后为道哉!”
《國語辭典》:法像  拼音:fǎ xiàng
佛像。《宋书。卷九十七。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传》:「顷遇昏虐,法像残毁。」
分類:菩萨
《國語辭典》:绣像(繡像)  拼音:xiù xiàng
1.用彩丝绣成的佛像或人像,俗亦称工细的画像。《法苑珠林》卷一○○:「造绣像一格,举高十有二丈。」
2.明清以来一般通俗小说的前面,往往附有书中人物的画像,因用线条钩勒,描绘精细,故称为「绣像」。如:「绣像三国演义」。
《漢語大詞典》:灵像(靈像)
佛像。 唐 顾非熊 《武宗挽歌词》之二:“国用销灵像,农功復冗僧。”
分類: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