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五事
(1).指古代统治者修身的五件事,谓貌恭、言从、视明、听聪、思睿。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汉书·谷永传》:“窃闻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 颜师古 注:“五事,貌、言、视、听、思也。”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夫皇极者,五事皆得;不极者,五事皆失。非所以与五事并列,而别为一者也。”
(2).使国致富的五件事。管子·立政:“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山泽救於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瀆遂於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於野,五穀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於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鏤,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3).决定战争胜负的五种因素。《孙子兵法·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分类字锦》:五事同举(五事同举)
北史刘炫传炫强记默识莫与为俦左画圆右画方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无所遗失
分类:聪敏
《漢語大詞典》:五物
(1).指五种地形上的物产。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覈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荚物,其民晳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臝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
(2).犹言五事。《周礼·地官·乡大夫》:“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 贾公彦 疏:“物,事也。”
(3).五行。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参见“ 五行 ”。
(4).指金、银、龟、贝、布五种货币。汉书·食货志下:“凡寳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5).五色,五种颜色。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汉 郑玄 注:“物,色也。视日旁云气之色降下也,知水旱所下之国。 郑司农 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故曰凡此五物,以詔救政。” 宋 苏轼 《贺年启》:“效五物以观云,咸知岁美。”
《國語辭典》:五行  拼音:wǔ xíng
1.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视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五者相生相剋,使宇宙万物运行变化,形成各种现象。《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唐。孔颖达。正义:「播谓播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气于春夏秋冬之时也。」《孔子家语。卷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2.旧时以人的八字配合五行生剋推算命运。后借指命运。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也是我五行注定,八字安排。」《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谁不愿黄金屋?谁不愿千钟粟?算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3.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唐。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漢語大詞典》:五始
(1).春秋纪事,始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等五事,谓之“五始”。汉书·王褒传:“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 颜师古 注:“元者,气之始;春者,四时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正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国之始,是为五始。” 隋 牛弘 《请开献书之路表》:“ 孔子 以大圣之才……正五始而修春秋,阐十翼而宏道。”旧唐书·肃宗纪:“春秋五始,义在体元,惟以纪年,更无润色。”
(2).指物质构成的五种变化过程。 辽 希麟 续一切经音义卷五引《三五历记》:“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也。气象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也。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也。斯为五始也。”
《漢語大詞典》:五权(五權)
(1).谓治军治国应权衡之五事。荀子·议兵:“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逸周书·五权:“五权:一曰地,地以权民;二曰物,物以权官;三曰鄙,鄙以权庶;四曰刑,刑以权常;五曰食,食以权爵。”
(2).五种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銖、两、斤、钧、石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隋书·律历志上:“二十四銖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五权谨矣。”
(3).指 民国 时中央政府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孙中山 《五权宪法》:“五权宪法,分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权,各个独立。”
《漢語大詞典》:商祈
古代传说, 汤 之时七年旱, 汤 以五事(一说六事)自责,祷于 桑林 ,立时得雨。见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后用为典实。 明 李东阳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诗:“却讶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应 商 祈。”
大天五事妄语
【佛学大辞典】
(故事)婆沙论九十九曰:「大天虽犯三逆罪,然善根未断,深生忧悔。闻沙门释氏有灭罪法,遂诣鸡园寺,于其门外闻一苾刍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彼闻已欢喜,往一苾刍所请出家。大天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说法,自称阿罗汉,上下归仰。后一夜起染心,梦失不净污衣,使弟子洗之。弟子曰:阿罗汉尽一切烦恼,何犹有斯事?大天曰:天魔所绕,阿罗汉亦不能免不净漏失。是第一恶见也。又彼欲使弟子欢喜,矫记别某为预流果,乃至某为阿罗汉果。弟子曰:我闻阿罗汉等有證智,如何我等都无知?大天曰: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犹有不染污无知,故汝等不能自知。是第二恶见也。时弟子曰:曾闻圣者已离疑惑,如何我等于四谛实理犹怀疑惑?大天曰:阿罗汉烦恼障疑惑虽已断,犹有世间的疑惑。是第三恶见也。弟子曰:阿罗汉有圣慧眼,自知解脱,如何我等不自證知,而由师令知?大天曰:如舍利弗目连犹佛若末记,彼不自知,汝钝根何能自知?是第四恶见也。然彼大天虽造众恶,而未断尽善根,故后于中夜自悔责重罪,忧惶所迫,数数呼苦哉。弟子闻之怪而问师。大天曰:称苦者呼圣道也。是为第五恶见。大天遂造偈曰:「馀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然此五事必非恶见,分别之各有一理,如真谛三藏部执疏所解,三论玄义幽捡钞五卷五十八纸所引。巴利书Katha%vatthu%出于五事之原语可案考之)。
五事妄语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大天)
大天
【佛学大辞典】
(人名)摩诃提婆Maha%deva,译曰大天,比丘名。出于佛灭后百年,于大众部中出家,小乘部中初创异见,更称为大众部。先是虽有上座大众二部之名,但结集之场处不同,其宗义实为一昧,至此而上座大众初生宗义上之区别也。时国王阿输迦党于大天,欲悉杀上座部之圣僧,故彼等去而往迦湿弥罗国云。西域记三曰:「摩竭陀国无忧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一百年命世君临,威被殊俗,深信三宝,爱育四生。时有五百罗汉僧,五百凡夫僧,王所敬仰供养无差。有凡夫僧摩诃提婆,唐言大天,阔达多智,幽求名实。潭思作论,理违圣教。凡有闻知,群从异议。无忧王不识凡圣,同情所好,党授所亲。召集僧德赴殑伽河欲沈深流,总从诛戮。时诸罗汉既逼命难,咸运神通,凌虚履空。来至此国,山栖谷隐。」宗轮论述记曰:「昔末土罗国,有一商主,少聘妻室,生一男子,颜容端正,字曰大天。」
五事毗婆沙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唐玄奘译。尊者法救作。释世友尊者之五事论。五事者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之五法也。
五事降生──佛观五事降生
【三藏法数】
(出因果经)
佛于兜率天宫,将欲降生,先观五事而后托胎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一、观诸众生熟与未熟〕,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众生根机,熟与未熟。以此土众生根机成熟可度,故现降生也。
〔二、观时至未至〕,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众生可度之时至与未至。以度生时至,故现降生也。
〔三、观诸国土何国处中〕,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世界何国居中,以迦毗罗国居大千世界之中,故于此国现降生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
〔四、观诸种族何族最盛〕,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种族贵盛,以刹帝利种族极贵最盛,故于此族现降生也。(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
〔五、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应为父母〕,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过去因缘,谁可为其父母。以净饭王、摩耶夫人真正无邪,宿有因缘,可为父母;故于此王宫现降生也。(摩耶,梵语具云摩诃摩耶,华言大术。)
五事──佛有五事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当转法轮〕,当转法轮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转法轮,度脱有情,饶益一切。如转四谛法轮,先度五比丘等是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五比丘者,一阿鞞、二跋提、三拘利、四陈如、五迦叶也。)
〔二、与父说法〕,与父说法者,谓如来既成道已,惟念父恩最重,当与说法,令其享寿无穷,正法治化,及得远离尘垢,得法眼净。是故还于本国,与父说法。普曜经云:佛出家时,与父母誓,若得佛道,还度父母。今得佛道,必当还国,说法度脱,不违本誓也。(法眼者,谓见色心粗细,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也。)
〔三、与母说法〕,与母说法者,谓如来成道已,惟念母恩,育养情深,况有誓愿,还度父母。是故为其说法,令得解脱。如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是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四、当与凡夫立菩萨行〕,当与凡夫立菩萨行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度一切有情,故说六度万行之法,与诸凡夫成立菩萨大乘之行,转度一切,同成正觉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五、当授菩萨莂〕,当授菩萨莂者。莂即记莂,佛授菩萨记,分别当来成佛劫国名号也。谓如来既成道已,观诸大乘机器;若行菩萨道已成熟者,而为说法,即授其记,令彼当来皆得作佛也。
五事──修大涅槃得五事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涅槃,梵语具云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即大乘涅槃也。
〔一、不闻得闻〕,谓大涅槃甚深微密之义,一切众生心中无不具足,以由旷大劫来,无明覆故,而不得闻。今者修习大涅槃法,达于如来性常之理,昔所不闻而能得闻,是为不闻得闻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闻已利益〕,谓闻是大涅槃微妙经已,思惟其义,复能书写读诵,为他广说,令彼开解。自利利他,则为一切天人之所敬仰,不久得證佛果菩提,是名闻已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能断疑惑〕,谓闻是大涅槃甚深之法,悉能断除疑惑之心。疑有二种:一疑名,二疑义。言听是经者,疑名之心即断;能思惟者,疑义之心即断,是名能断疑惑也。
〔四、慧心正直〕,正则不邪,直则不曲。谓闻是大涅槃甚深之法,则智慧增明,造理真实,心无邪曲,是为慧心正直也。
〔五、能知如来密藏〕,谓闻是大涅槃微妙之法,则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造极恶业、谤法、阐提,悉得成于佛道,如是等义,秘密甚深,今悉能了,是为能知如来密藏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五事生天上
【三藏法数】
(出辩意经)
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生于天上也。
〔一、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
〔二、贤良〕,谓人不盗他人财物,布施无悭,济诸穷乏,是名贤良。
〔三、贞洁〕,谓人不犯外色,护戒奉斋,是名贞洁。
〔四、诚信〕,谓人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永无谄佞,是名诚信。(口四过者,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也。)
〔五、不醉酒〕,谓人尊崇善法,坚修梵行,不酗于酒,而发狂乱,是名不醉酒。
五事生人中
【三藏法数】
(出辩意经)
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于人中受生也。
〔一、布施〕,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二、持戒〕,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
〔三、忍辱〕,谓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动,是名忍辱。
〔四、精进〕,谓人直心向道,勤行众善,无有懈怠,是名精进。
〔五、忠孝〕,谓人秉心端正,事君能致其身,事亲能竭其力,是名忠孝。
五事恃怙──众生五事恃怙
【三藏法数】
(出出曜经)
恃怙,犹倚赖也。佛为愚痴众生,恃怙所有,不念世相无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无为之道,故说此五事以警发之。
〔一、恃怙年少〕,谓人倚赖年少血气刚强,随情任意,恣作非为,而不顾衰老之逼身也。
〔二、恃怙端正〕,谓人倚赖形貌端正,娇媚于人,取相生欲,不自羞愧,而不顾老丑之逼身也。
〔三、恃怙力势〕,谓倚赖势力强盛,任作威福,陵蔑于他,无所畏忌,不顾衰患之逼身也。
〔四、恃怙才器〕,谓倚赖才调器量,超越卓异,妄自尊大,轻藐于人,而不顾祸患之逼身也。
〔五、恃怙贵族〕,谓人倚赖种族尊贵,阀阅高显,憍傲纵恣,侮慢于人,而不顾衰败之相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