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主使  拼音:zhǔ shǐ
1.主谋、指使。《史记。卷四五。韩世家》:「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
2.主谋并指使他人行事的人。《精忠岳传》第二五回:「臣闻岳飞武职之官,潜进京师,欲害我主,必有主使。」
《國語辭典》:义勇军(義勇軍)  拼音:yì yǒng jūn
自愿服役的军队。也称为「志愿兵」。
《漢語大詞典》:戕折
仓卒。谓非常事变。后汉书·卢植传论:“当 植 抽白刃严閤之下,追帝 河 津 之间,排戈刃,赴戕折,岂先计哉?” 李贤 注:“ 杜预 注左传曰:‘戕者,卒暴之名也。’”
《漢語大詞典》:造变(造變)
制造事变。三国志·魏志·张辽传:“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
《國語辭典》:变端(變端)  拼音:biàn duān
事件进行当中突然发生变故、阻碍。如:「事情忽然起了变端。」
分類:事变事端
《漢語大詞典》:事化
(1).治道教化。吕氏春秋·本味:“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贤之化也。非贤,其孰知乎事化?”
(2).世事变化。 汉 张衡 《思玄赋》:“俗迁渝而事化兮,泯规矩之员方。”
《漢語大詞典》:鱼龙曼羡(魚龍曼羨)
喻世事变幻。 清 龚自珍 《小游仙词》之六:“顽仙一觉浑瞒过,不在鱼龙曼羡中。”参见“ 鱼龙曼延 ”。
《漢語大詞典》:鱼龙曼延(魚龍曼延)
亦作“ 鱼龙漫衍 ”。亦作“ 鱼龙曼衍 ”。
(1).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隋书·音乐志中:“鱼龙漫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 宋 陈济翁 《蓦山溪》词:“看水戏、鱼龙曼衍。” 清 黄遵宪 《述闻》诗之四:“鸜鵒往来謡语慟,鱼龙曼衍戏场多。”
(2).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回目:“剿土匪鱼龙曼衍,开保案鷄犬飞昇。”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六:“ 湖北 省政府在当时真正是一种鱼龙漫衍的模范政府。” 茅盾 《渝桂道中杂诗寄桂友》之四:“鱼龙曼衍夸韜略,吞火跳丸寿总戎。”
《國語辭典》:西安事变(西安事變)  拼音:xī ān shì biàn
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西安遭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劫持事件,至二十五日解决,史称为「西安事变」。
《漢語大詞典》:文明小史
长篇小说。清代李伯元作。六十回。以1900年庚子事变后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广泛深入地描写了西方文明引进中国后被接纳、抵制、扭曲的过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旧、昏庸,以及假借维新之名图谋升官发财的社会风气。
《漢語大詞典》:天崩地坼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未有膺龙图以建国,御凤邸以承家,二后钦明,三灵交泰,而天崩地坼,妖寇横行者也。”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后秦纪》:“ 始皇 出世, 李斯 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箇世界。” 巴金 《灭亡》第十九章:“即刻平地起了一个大霹雳,好似天崩地坼一般。”
《国语辞典》:勤务召集(勤务召集)  拼音:qín wù zhào jí
战时或非常事变时,辅助作战勤务,或地方自卫防空等勤务需要时,所实施的召集,称为「勤务召集」。
《国语辞典》:抗战胜利(抗战胜利)  拼音:kàng zhàn shèng lì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发生卢沟桥事变,随后蒋中正于庐山发表宣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宣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历经八年的抵抗,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政府宣布胜利,随后即展开受降与接收工作。
《国语辞典》:紧急命令(紧急命令)  拼音:jǐn jí mìng lìng
国家遇有紧急事变时,颁布命令,取消原有的国民自由权,称为「紧急命令」。
《国语辞典》: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拼音:tiān xià dà shì fēn jiǔ bì hé,hé jiǔ bì fēn
(谚语)比喻世事变化虽无定,却依物极必反的法则进行。《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国语辞典》: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拼音:shān zhōng fāng qī rì,shì shàng yǐ qiān nián
(谚语)形容世事变化快速。《醒世恒言。卷三八。李道人独步云门》:「一路想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果然有这等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