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金错书(金錯書)
书体名。初学记卷二十一引 晋 王愔 《文字志》:“金错书,八体书法不图其形,或云以铭金石,故谓之金错。”
《漢語大詞典》:中书格(中書格)
明 代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其书体一般端正而流于刻板,人谓之中书格。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今国家誥敕及宫殿匾额,皆用笔法极端楷者书之,谓之中书格,但取其庄严典重耳,其实俗恶不可耐也。”
《漢語大詞典》:医话(醫話)
中医的随笔记录。内容记载读书体会、临症心得、学术评论、见闻掌故等。 清 陆以湉 撰有冷庐医话, 王士雄 撰有《潜斋医话》
《国语辞典》: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  拼音:jì shì běn mò tǐ
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例。创始于宋代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将重要的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的不足。
《国语辞典》:雕虫篆(雕虫篆)  拼音:diāo chóng zhuàn
书体名。旋绕屈曲如虫形,故称为「雕虫篆」。
《国语辞典》:欧虞体(欧虞体)  拼音:ōu yú tǐ
欧阳询与虞世南的书体。二人书法均以挺秀著称。
《国语辞典》:续书谱(续书谱)  拼音:xù shū pǔ
书名。宋姜夔撰。一卷二十篇。分论书体、用笔、用墨、临摹、章法、气韵等。自来为书家所重视,意在继唐孙过庭的《书谱》。
《国语辞典》:瘦金体(瘦金体)  拼音:shòu jīn tǐ
书体名。宋徽宗赵佶书法初学唐薛稷、薛曜,后变其法度,字体修长、笔锋劲瘦挺拔,自号「瘦金体」。也称为「瘦金书」。
《国语辞典》:四体书(四体书)  拼音:sì tǐ shū
1.晋代卫恒所作的四种书体。即草、章草、隶、散隶。见《宣和书谱。卷一三。草书一。卫恒》:「作四体书,曰草、曰章草、曰隶、曰散隶。」
2.古文、篆、隶、草四种字体。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四。艺文类。四体书》:「古文,篆、隶、草。」
3.俗称真、草、隶、篆为四体书。
《漢語大詞典》:藁书(藁書)
书体名。隋书·经籍志一:“ 汉 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鸟,并藁书、楷书、悬针、垂露、飞白等二十餘种之势,皆出於上六书,因事生变也。”
《漢語大詞典》:纲目体(綱目體)
中国 编年体史书体裁的一种。其体例为以大字提要称纲,小字叙事称目。每一历史事实纲目清楚,颇便查检、阅读。该体裁始于 宋 朱熹 的《通鉴纲目》,后 明 陈桱 通鉴续编等亦相沿用。
《國語辭典》:纪传体(紀傳體)  拼音:jì zhuàn tǐ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而编辑的史书体裁。创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其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兼以排比大事;列传记录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及四方诸夷。为历代修撰正史所采用。
《漢語大詞典》:纪事本末(紀事本末)
(1).史书体裁之一。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创始于 南宋 袁枢 的通鉴纪事本末《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五·纪事本末类》:“至 宋 袁枢 以《通鑑》旧文,每事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其始终,命曰纪事本末,史遂又有此一体。”
(2).借指对某事的完整记述。 瞿秋白 《乱弹·〈铁流〉在巴黎》:“任何故意宣传鼓动的小说诗歌,都没有这种真实的平心静气的纪事本末来得响亮,来得雄壮--这是革命的凯旋歌。”
《國語辭典》:馆阁体(館閣體)  拼音:guǎn gé tǐ
1.旧时翰林应诏撰写文章,讲究堂皇典重,称为「馆阁体」。
2.一种书体风格。馆阁书写文字要求端楷方正,后来称这种字体为「馆阁体」。明、清时代,士子应试时皆要求以此种风格书写。
《國語辭典》:馆阁气(館閣氣)  拼音:guǎn gé qì
文章的形式华丽典雅。多指馆阁中人的诗文风格。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本朝夏英公亦尝以文章谒盛文肃,文肃曰:『子文章有馆阁气,异日必显。』后亦如其言。」
《漢語大詞典》:本末体(本末體)
即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 金松岑 《文学观》:“纪传变而为鑑,为纲目,为本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