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乡伍(鄉伍)
犹乡里。南齐书·王奂传:“外饰廉勤,内怀凶慝,貽戾乡伍,取弃衣冠。”参见“ 乡里 ”。
分類:乡里
《國語辭典》:乡里(鄉里)  拼音:xiāng lǐ
1.家乡。《晋书。卷五二。华谭传》:「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先君有大功德在于乡里,人人知道。」
2.同乡的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西游记》第一三回:「你既是唐朝来的,与我都是乡里。」
3.妻子。《南史。卷六四。张彪传》:「彪知不免,谓妻杨呼为乡里曰:『我不忍令乡里落佗处,今当先杀乡里,然后就死。』」南朝梁。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诗:「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
《国语辞典》:敝处(敝处)  拼音:bì chù
谦称自己居住的处所或乡里。《西游记》第二一回:「我这敝处,却无卖眼药的。」《儒林外史》第四回:「汤父母到任的那日,敝处阖县绅衿,公搭了一个䌽棚,在十里牌迎接。」
《國語辭典》:还乡(還鄉)  拼音:huán xiāng
返回家乡。《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后来遇赦还乡,遂成夫妇。」
《漢語大詞典》:邦人
(1).国人;百姓。书·金縢:“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按,史记·鲁世家作“国人”。 宋 沈辽 《和颖叔西园春宴》:“太守乐邦人,纵观迨时豊。” 清 方文 《东湖行》:“郡县有司既草草,邦人好事者亦少。”
(2).诸侯。《诗·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毛 传:“邦人诸友,谓诸侯也。”
(3).乡里之人;同乡。《韩诗外传》卷十:“臣 麦丘 之邦人。” 宋 梅尧臣 《南阳谢紫微挽词》之三:“里社当存祀,邦人定立碑。” 明 高启 《死亭湾》诗:“邸吏惊赤綬,邦人候朱轮。” 清 吴廷华 《沈孝子行》:“我友哭子几丧明,邦人请旌留孝名。”
《國語辭典》:邻里(鄰里)  拼音:lín lǐ
1.居住在同一乡里的人。《晋书。卷五二。列传。华谭》:「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免不得暂别母亲,相辞亲戚邻里。」
2.地方行政单位。
《國語辭典》:门闾(門閭)  拼音:mén lǘ
乡里的门。《文选。潘岳。藉田赋》:「契壶掌升降之节,宫正设门闾之跸。」《文选。范晔。宦者传论》:「月令仲冬,阉尹审门闾,谨房室。」
《國語辭典》:乡村(鄉村)  拼音:xiāng cūn
乡下的村落。《儒林外史》第一回:「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红楼梦》第三九回:「刘姥姥吃了茶,便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与贾母。」
《國語辭典》:义勇(義勇)  拼音:yì yǒng
1.见义勇为。《汉书。卷七○。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横厉乌孙。」
2.宋代兵制,选民为兵称为「义勇」。《宋史。卷一九○。兵志四》:「庆历二年,籍河北强壮,得二十九万五千,拣十之七为义勇,且籍民丁以补其不足。」
《國語辭典》:里闬(里閈)  拼音:lǐ hàn
里闾、里巷。《后汉书。卷一四。宗室四王三侯传。成武孝侯顺传》:「顺与光武同里闬,少相厚。」《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刘桢诗》:「贫居晏里闬,少小长东平。」
分類:里门乡里
《國語辭典》:里门(里門)  拼音:lǐ mén
1.乡里之门。古制,聚族里居,比户相连,里中有门,称为「里门」。《墨子。号令》:「里正与有守者,宿里门。」《史记。卷一○三。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 :「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2.指乡里。清。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
《國語辭典》:党人(黨人)  拼音:dǎng rén
1.党内的一分子。
2.朋党。《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序》:「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3.同乡里的人。《庄子。外物》:「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
4.朋比为奸的群小。《楚辞。屈原。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國語辭典》:同乡(同鄉)  拼音:tóng xiāng
同一乡里或同籍贯的人。唐。崔颢 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三国演义》第五二回:「将军乃真定人,某亦真定人,又是同乡。倘得不弃,结为兄弟,实为万幸。」
《國語辭典》:下里  拼音:xià lǐ
1.乡野,偏僻的地方。汉。刘向《说苑。卷一四。至公》:「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曰孙叔敖。」《旧五代史。卷八八。晋书。景延广传》:「时延广在军,母凶问之,……,曾无戚容,下里之士亦闻而恶之。」
2.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参见「下里巴人」条。《文选。陆机。文赋》:「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老残游记》第一○回:「岂敢,岂敢,只是下里之音不堪入耳。」
3.地下黄泉。《汉书。卷九○。酷吏传。田延年传》:「茂陵富人焦氏、贾氏,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物。」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死者归蒿里,葬地下,故曰下里。」
《國語辭典》:下里(下裡)  拼音:xià lǐ
与数字连用,表示方位或地方。宋。姚述尧洞仙歌。金风玉露〉词:「念岁岁年年,今夕之前,两下里,千山万水。」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八下里胡论告、恶商量,做夫妻久想,莫要十指望便身亡。」
《國語辭典》: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通俗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歧路灯》第一○回:「谭、娄纯正儒者,那得意于下里巴人。」也作「巴人调」、「巴人下里」、「东野巴人」。
《漢語大詞典》:乡邑(鄉邑)
(1).上古指乡遂的城邑。犹乡里。周礼·地官·乡师:“以司徒之大旗,致众庶而陈之,以旗物辨乡邑,而治其政令刑禁。” 郑玄 注:“邑犹里也。” 孙诒让 正义:“此乡邑亦犹言乡里。凡六乡五比为閭,则聚居为城邑,犹之里宰。六遂之邑为五邻聚居。《小司徒》都鄙之邑为四井聚居也。然则辨乡邑者谓即六乡之众而辨其某乡某邑耳。”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慈惠而有理者,使是掌乡邑而治父子。” 卢辩 注:“乡,乡遂。邑,公邑。”
(2). 秦 汉 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噲 以相国击 卢綰 ,破其丞相 抵蓟 南,定 燕 地凡县十八,乡邑五十一。” 汉 张衡 《西京赋》:“郊甸之内,乡邑殷賑。” 梁启超 《新史学·史学之界说》:“夫欲求人类进化之真相,必当合人类全体而比较之,通古今文野之界而观察之,内自乡邑之法团,外至五洲之全局……何一而非客观所当取材者?”
(3).家乡,故里。墨子·号令:“发候,必使乡邑忠信善重士。有亲戚妻子,厚奉资之。”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唐 韩愈 《桃源图》诗:“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清 方苞 《读经解》:“而承其学者,復以教於乡邑,各自为方,不能相通。”
(4).同乡。周书·冯迁传:“﹝ 迁 ﹞唯以谦恭接待乡邑,人无怨者。”南史·王懿传:“北土重同姓,并谓之骨肉,有远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有一人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邑所容。” 明 李东阳 《贞则堂诗》:“忆昔归夫君,君家妾乡邑。”
《漢語大詞典》:乡评(鄉評)
乡里公众的评论。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世说新语·言语“ 王武子 孙子荆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乡人 王济 ,豪俊公子,为本州大中正,访问 宏 为乡里品状, 济 曰:‘此人非乡评所能名。吾自状之曰:天才英特,亮拔不羣。’” 宋 陆游 《答廖主簿发解启》:“伏惟某官文高艺圃,行著乡评。” 清 阎尔梅 《村居杂咏》:“美人愁国色,君子慎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