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13,分16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四至九卿
九蓂(又作:翠蓂九叶)
一力胜九牛
张九龄贬荆州
张子寿
邹子说九瀛
词典
九重
九月
九州
九日
十九
九年
九天
九十
八九
典故
四至九卿

相关人物
司马安


《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列传·汲黯〉~2323~
卒后,上以黯故,官其弟仁至九卿,子偃至诸侯相。黯姊子司马安亦少与黯为太子洗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列传·周堪〉~3604~
周堪字少卿,齐人也。与孔霸俱事大夏侯胜。霸为博士。堪译官令,论于石渠,经为最高,后为太子少傅,而孔霸以太中大夫授太子。及元帝即位,堪为光禄大夫,与萧望之并领尚书事,为石显等所谮,皆免官。望之自杀,上悯之,乃擢堪为光禄勋,语在刘向传。堪授牟卿及长安许商长伯。牟卿为博士。霸以帝师赐爵号成君,传子光,亦事牟卿,至丞相,自有传。由是大夏侯有孔、许之学。商善为算,著五行论历,四至九卿,号其门人沛唐林子高为德行,平陵吴章伟君为言语,重泉王吉少音为政事,齐炔钦幼卿为文学。王莽时,林、吉为九卿,自表上师冢,大夫博士郎吏为许氏学者,各从门人,会车数百两,儒者荣之。钦、章皆为博士,徒众尤盛。章为王莽所诛。
典故
七蓂余翠
 
九蓂
 
仙蓂
 
唐蓂
 
四叶蓂
 
尧历
 
尧阶五荚
 
尧阶蓂荚
 
瑞荚
 
砌蓂
 
翠蓂九叶
 
叶蓂
 
相关人物
唐尧


《宋书》卷二十七《符瑞志上》
帝尧之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彩,鬓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归之。在帝位七十年,景星出翼,凤皇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厨中自生肉,其薄如箑,摇动则风生,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箑脯」。又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历荚」。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雒,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五老因飞为流星,上入昴。二月辛丑昧明,礼备,至于日昃,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青绳。检文曰:「闿色授帝舜。」言虞、夏、殷、周、秦、汉当授天命。帝乃写其言,藏于东序。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沈璧于洛。礼毕,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玄龟负书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坛。其书言当禅舜。遂让舜。
典故
一力胜九牛


《列子集释》卷四〈仲尼篇〉~35~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溪公言之于周宣王,王备礼以聘之。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王作色曰:「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问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典故
张九龄贬荆州

相关人物
张九龄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张九龄列传〉~4429~
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仙客,其语援谶书。帝怒,杖子谅于朝堂,流瀼州,死于道。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久之,封始兴县伯,请还展墓,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典故
张子寿

相关人物
张九龄


《旧唐书》卷九十九〈张九龄列传〉~3097~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于始兴,今为曲江人。父弘愈,以九龄贵,赠广州刺史。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应举登乙第,拜校书郎。玄宗在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对策高第,迁右拾遗。……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
典故
邹子说九瀛

相关人物
邹衍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列传》附《邹衍传》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

例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陈子昂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邹衍

《國語辭典》:九重  拼音:jiǔ chóng
1.天之极高处。《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九重开,灵之斿。」唐。颜师古。注:「天有九重。」也作「九天」、「九霄」。
2.喻帝王居住的地方。唐。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3.形容层层密密。元。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九重围里往来,直似撺梭,万队营中上下,浑如走马。」
《漢語大詞典》:九月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九个月
第九个太阴月
九个月
《國語辭典》:九州  拼音:jiǔ zhōu
1.中国古代分天下为九个行政区,称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后用作中国的代称。宋。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岛名。日本四岛中最南的一岛。因封建时代全境分为九个州而得名。以热带植物和煤矿藏闻名。岛上有世界最大的活火山口阿苏山。行政上分为福冈、鹿儿岛、熊本、宫崎、长崎、大分、佐贺七个县;著名城市有北九州、福冈及长崎。
《國語辭典》:九日  拼音:jiǔ rì
1.九个太阳。三国。魏。曹植〈愁霖赋〉:「攀扶桑而仰观兮,假九日于天皇。」
2.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诗:「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幼学琼林。卷一。岁时类》:「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
《漢語大詞典》:十九
十分之九。谓绝大多数。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文》:“凡 蔡 卒三万五千,其不乐为兵,愿归为农者十九,悉纵之。” 曹靖华 《飞花集·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如此‘土气’的穿着,加之满口土腔,甚至问路,十九都遭到白眼。”
《骈字类编》:九年
唐 温庭筠 题李卫公诗二首 其一 蒿棘深春卫国门,九年于此盗乾坤。
分类:九年
《國語辭典》:九天  拼音:jiǔ tiān
1.天的中央及八方。《楚辞。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2.天之极高处。《孙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唐。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作「九霄」、「九重」。
3.比喻宫禁。唐。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王涯 宫词三○首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漢語大詞典》:九十
(1).泛指多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縭,九十其仪。” 郑玄 笺:“女嫁,父母既戒之,庶母又申之,九十喻丁寧之多。”《诗·小雅·无羊》:“九十其犉。” 郑玄 笺:“今乃犉者九十头,言其多矣。”
(2).指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九十行带索,飢寒况当年。” 唐 皮日休 《鲁望以花翁之什见招因次韵酬之》:“九十携锄傴僂翁,小园幽事尽能通。”
(3).谓一季。一季九十日。 唐 陈陶 《春归去》诗:“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陈世宜 《得天梅书却寄》诗:“九十春光一梦醒,江南无数乱峯青。”
《國語辭典》:八九  拼音:bā jiǔ
1.八或九。晋。张华〈上巳篇〉:「朋从自远至,童冠八九人。」
2.八到九之间。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三。蚕桑。蚕事图谱》:「蚕架,阁蚕盘筐具也。以细枋四茎竖之,高可八九尺;上下以竹通作横桄十层。」
3.事物组合成分或事情发生机率的八九成。晋。干宝 晋纪总论:「大极其尊,小录其要;机事之失,十恒八九。」宋。辛弃疾 贺新郎。肘后俄生柳词:「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4.接近全部、相差有限。《红楼梦》第八○回:「宝蟾心里也知八九,也就半推半就。」《海上花列传》第六二回:「二宝十猜八九,翻身上楼,踅进亭子间,径去大姐阿巧睡的床上揭起帐子看。」
5.指孔门七十二贤。三国魏。曹植〈魏德论〉:「越八九于往素,踵帝皇之灵矩。」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迈三五而不追,践八九之遥迹。」
分類:或九九个
《漢語大詞典》:五老
(1).神话传说中的五星之精。竹书纪年卷上:“率 舜 等升 首山 ,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 唐 骆宾王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故得河浮五老,启赤文於帝期。” 清 吴伟业 《戏赠》诗:“仙家五老话驂鸞,素女图经掌上看。”
(2). 宋 杜衍 、 冯平 、 王涣 、 毕世长 、 朱贯 等五位老人的合称。 清 钱谦益 《崇祯庚午中秋日敬次杜正献公原韵》:“旧德至今传五老,丰碑何用视三桓。”参见“ 五老会 ”。
(3).见“ 五老峰 ”。
分類:五星
《漢語大詞典》:五老会(五老會)
宋 庆历 末 杜衍 王涣 等五人告老退居 南京 (今 河南 商丘 ),为诗酒之会,时称“五老会”。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 庆歷 末, 杜祁公 告老退居 南京 ( 河南 商丘 ),与太子宾客致仕 王涣 、光禄卿致仕 毕世长 、兵部郎中分司 朱贯 、尚书郎致仕 冯平 为五老会。吟醉相欢,士大夫高之……五人年皆八十餘,康寧爽健,相得甚欢。”
分類:庆历告老
《漢語大詞典》:五老峰
江西省 庐山 东南部名峰。五峰形如五老人并肩耸立,故称。峰下 九迭屏 为 李白 读书处;东南有白鹿洞书院遗址,为 朱熹 讲学处。 唐 李白 《登庐山五老峰》诗:“ 庐山 东南 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遍歷 五老峰 ,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 清 赵翼 《新春小集》诗:“一笑 五老峰 ,突起樽俎地。”亦省作“ 五老 ”。 唐 李端 《寄庐山真上人》:“ 青草湖 中看 五老 , 白云山 上宿双林。” 康有为 《庐山谣》:“ 五老 拄杖碧云中,子孙诸峰咸侍丛。”
《漢語大詞典》:阶蓂(階蓂)
即蓂荚。瑞草名,夹阶而生,故名。竹书纪年卷上:“﹝ 帝尧 ﹞在位七十年……又有草荚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 唐 赵彦昭 《奉和人日清暉阁宴群臣遇雪应制》:“庭树千花发,阶蓂七叶新。”
分類:蓂荚瑞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