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宗主  拼音:zōng zhǔ
1.大众所归附景仰的人。《晋书。卷三四。羊祜传》:「故太傅、钜平侯羊祜,明德通贤,国之宗主。」唐。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江湖间多有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
2.宗庙的神主。《左传。昭公十九年》:「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
3.一宗之主。指宗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宗邑也,必在宗主。」
《國語辭典》:甫田  拼音:fǔ tián
《诗经》的篇名:(1)〈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或亦指为喜远人归来之诗。首章二句为:「无田甫田,维莠骄骄。」(2)〈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甫田,刺幽王也。」或以为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首章二句为:「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國語辭典》:命题(命題)  拼音:mìng tí
1.考试或作文出题目,称为「命题」。
2.逻辑学上指表达判断的语句。通常以直陈语句或假定句表达。
《國語辭典》:义例(義例)  拼音:yì lì
著书的主旨和体例。《魏书。卷八四。儒林传。张吾贵传》:「义例无穷,皆多新异。」
《國語辭典》:本领(本領)  拼音:běn lǐng
1.才学、技能。《老残游记》第七回:「大盗系有头领,有号令,有法律的,大概其中有本领的甚多。」《文明小史》第一一回:「谅他几个生童,有多大的本领,敢毁本府的祠宇?」
2.原来、根本。《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一二。传闻杂记》:「吾曾历举佛说与吾儒同处,问伊川先生。曰:『恁地同处虽多,只是本领不是,一齐差却。』」《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功名二字,是俺本领前程,不索贤卿忧虑。」
《國語辭典》:主义(主義)  拼音:zhǔ yì
对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张,是一种观念和信仰的形态,可形成一股思潮或学说。如资本主义、写实主义。
《國語辭典》:命意  拼音:mìng yì
定意、寓意。《红楼梦》第六四回:「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漢語大詞典》:举要(舉要)
举其大要;陈其主旨大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铨赋:“ 枚乘 《兔园》,举要以会新; 相如 《上林》,繁类以成艳。”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吾见 马周 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搉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 明 高启 《〈史要类钞〉序》:“举要以省其烦,立类以合其散。”
《漢語大詞典》:同指
主旨相同。《淮南子·本经训》:“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淮南子·缪称训》:“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
分類:主旨
《漢語大詞典》:画赞(畫讚)
亦作“ 画讚 ”。 以赞颂画像中的人物为主旨的一种文体。亦用以赞美某一画幅。 晋 陶潜 有《扇上画赞》, 唐 张胜 有《桂阳先贤画赞》五卷,见《新唐书·艺文志二》。 唐 刘禹锡 《闻韩宾擢第归觐以诗美之兼贺韩十五曹长》:“ 孝若 归来成画讚, 孟阳 别后有山铭。”
《漢語大詞典》:杂语(雜語)
(1).主旨各异之语,各种学说。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张守节 正义:“ 太史公 撰史记,言其协于六经异文,整齐诸子百家杂説之语,谦不敢比经艺也。”
(2).指怪诞鄙俗之语。后汉书·襄楷传:“其言以阴阳五行为界,而多巫覡杂语。”南史·荀伯子传:“ 伯子 少好学,博览经传,而通率好为杂语,遨游閭里,故以此失清途。”
《漢語大詞典》:章指
(1).亦作“ 章旨 ”。诗文的主旨。 唐 司空图 《与极浦书》:“ 郑 杂事不罪,章指亦望呈达。”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上:“《上山採蘼芜》一篇,章旨浑成,特为神妙。”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辞尚体要,有体有要,则今日章旨结撰之谓,而非以餖飣剽窃句字为体要也。”
(2).经籍注释的一种形式。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孟子章指:“ 赵岐 注孟子,每章之末括其大旨,间作韵语,谓之章指,文选注所引 赵岐 《孟子章指》是也。”
《國語辭典》:埋根  拼音:mái gēn
埋根于土。比喻坚固不动。《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尽力率厉,埋根行首,以先吏士。」唐。章怀太子。注:「埋根言不退。」
《漢語大詞典》:论旨(論旨)
议论的旨趣;论题的主旨。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若人皆得意,亦何贵於摄悟假知之论旨。”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武帝启》之四:“论旨所谓,殆同璿璣神宝,旷世以来,莫继斯理。” 梁启超 《菲斯的人生天职论述评》:“而吾认其论旨之内容为较完善者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比起 汉 朝今古文经学之争、 魏 晋 儒学玄学之争,规模扩大得多,论旨深入得多。”
《漢語大詞典》:余义(餘義)
(1).主旨以外的意义、内容。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卦变:“ 来瞿塘 説,纯以错综为主,是执餘义为本义矣。”
(2).指字的本义之外的派生义、通假义。 清 阮元 《释“颂”》:“颂之训为美盛德者,餘义也;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字也,故説文‘颂,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