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38,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涌泉
五声
红花
烦冤
脉络
燥湿
一茎
五官
五度
亢阳
气血
得气
得神
列缺
五风
《國語辭典》:涌泉(湧泉)  拼音:yǒng quán
1.从下向上冒出的泉水。《汉书。卷六。武帝纪》:「秋七月,地震,往往涌泉出。」《西游记》第二九回:「那国王心生烦恼,泪若涌泉。」也作「涌泉」。
2.位于两脚足心的穴道。《西游记》第三九回:「呼的一口气,吹入咽喉,度下重楼,转明堂,径至丹田,从涌泉倒返泥垣宫。」
《國語辭典》:五声(五聲)  拼音:wǔ shēng
1.宫、商、角、徵、羽五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2.审理诉讼的五种方法。即辞、色、气、耳、目。《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3.语音学上指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
《漢語大詞典》:五听(五聽)
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陈书·儒林传·沈洙:“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準五听,验其虚实。”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清 钱谦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听之辞,已孚於抢地。”
《國語辭典》:红花(紅花)  拼音:hóng huā
1.红色的花。唐。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诗:「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2.植物名。菊科红花属,一年生草本。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光滑,深绿色,粗锯齿缘。头状花序顶生枝端排成伞房状,下方具叶状苞片;总苞片四层,花序中全部为红黄色两性筒状小花,瘦果卵形,表面乳白色而光亮,具四棱。花可入药,活血、祛瘀、止痛,亦制胭脂或染料,种子可榨油。也称为「红蓝」。
《漢語大詞典》:红蓝(紅藍)
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三四尺,其叶似蓝。夏季开红黄色花,古代以之制胭脂及红色颜料。中医以之入药,称红花。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燕支叶似葪,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亦谓为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谓之燕支粉。”北堂书钞卷一三五引 晋 习凿齿 《与燕王书》:“此下有红蓝花,足下先知之不?北方人採红蓝,取其华,染緋黄,挼取其英鲜者作烟支,妇人粉时为颜色。”
《國語辭典》:烦冤(煩冤)  拼音:fán yuān
1.愁闷委屈。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风回旋的样子。《文选。宋玉。风赋》:「勃郁烦冤,冲孔袭门。」
《國語辭典》:脉络(脈絡)  拼音:mài luò
1.血管的统称。如:「人体全身都有脉络分布。」
2.条理。《宋史。卷四二八。道学列传二。杨时》:「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一八。文章》:「盖古人作文,俱有閒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國語辭典》:燥湿(燥溼)  拼音:zào shī
1.乾燥与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
2.日常起居生活。《汉书。卷七四。丙吉传》:「吉即时病,辄使臣尊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资治通鉴。卷六三。汉纪五十五。献帝建安五年》:「飨赐之日,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句下元。胡三省。注:「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
《漢語大詞典》:一茎(一莖)
(1).原意为植物的一条茎,后表数量,多用于条状物。 汉 焦赣 《易林·震之师》:“一茎九缠,更用牵挛,宿明俯仰,不得东西。” 晋 王嘉 拾遗记·方丈山:“莎萝草细大如髮,一茎百寻。” 唐 白居易 《初见白发》诗:“白髮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 明 无名氏 《宫词》:“况我瘦身躯怎和愁肠挣,刚剩得担害怕恩情骨一茎。”
(2).中医术语,脐带。 明 李中梓 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论:“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而命寓焉。”
《國語辭典》:五官  拼音:wǔ guān
1.人面目上的耳、目、口、鼻等器官的总称。如:「五官分明」、「五官清秀」。《荀子。正名》:「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无说。」
2.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韩非子。五蠹》:「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3.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4.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5.司历之官,自唐迄清皆置之。《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
6.秦、汉时的武职。为皇帝的侍从官。如秦汉时有五官、左、右中郎将,东汉时有五官侍郎、五官郎中诸官。
《漢語大詞典》:五官郎
汉 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唐 李白 《寒女吟》:“一拜五官郎,便索 邯郸 女。”
《漢語大詞典》:五度
(1).五行。文子·自然:“八风詘申,不违五度。”鹖冠子·天权:“五度既正,无事不擧。” 陆佃 注:“左木、右金、前火、后水、中土是也。”《淮南子·兵略训》:“音气不戾八风,詘申不获五度。” 许慎 注:“五度,五行也。”
(2).五级度量单位、即分、寸、尺、丈、引。汉书·律历志上:“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3).中医称神、气、血、形、志五者之盛衰为五度。一说指十度中的脉、脏、肉、筋、俞。《素问·方盛衰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4).五次。 唐 白居易 《醉中得上都亲友书咏而报之》:“一生耽酒客,五度弃官人。” 唐 李频 《春日旅舍》诗:“如何一别故园后,五度花开五处看。”
《國語辭典》:亢阳(亢陽)  拼音:kàng yáng
1.阳气极盛。《易经。乾卦。上九》「亢龙有悔」句下唐。孔颖达。正义:「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明史。卷二二七。陆树德传》:「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
2.旱灾。三国魏。曹植告咎文〉:「亢阳害苗,暴风伤条。」《周书。卷三○。于翼传》:「旧俗,每逢亢阳,祷白兆山祈雨。」
《國語辭典》:气血(氣血)  拼音:qì xuè
中医指人体内的气和血。《抱朴子。内篇。勤求》:「夫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红楼梦》第六七回:「况且姑娘这病,原是忧虑过度,伤了气血。」
《國語辭典》:气血方刚(氣血方剛)  拼音:qì xuè fāng gāng
形容年轻人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参见「血气方刚」条。《孤本元明杂剧。伊尹耕莘。头折》:「莫张皇,等的他那气血方刚,那其间著志求贤将师道访,习练的才高智广,文强武壮。」
《漢語大詞典》:得气(得氣)
(1).谓得以逞其志气。 汉 晁错 《募民实塞疏》:“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
(2).谓适合节气、时令。 汉 班固 《答宾戏》:“得气者蕃滋,失时者零落。”
(3).中医学名词。即针感。指针刺穴位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國語辭典》:得神  拼音:dé shén
1.摹仿神似。如:「他模仿政坛人物,唯妙唯肖,相当得神。」
2.中医中以神为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可判断疾病的轻重。因此指人精神饱满、眼光清亮、面色光泽、举止爽朗为「得神」。
《國語辭典》:列缺  拼音:liè quē
1.闪电。《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辟历列缺,吐火施鞭。」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2.高空。《楚辞。屈原。远游》:「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
《漢語大詞典》:五风(五風)
(1).五方之风。文选·枚乘〈七发〉:“众芳芬鬱,乱於五风。” 李周翰 注:“五风,宫商角徵羽之风也。”古以宫、商、角、徵、羽配东、西、南、北、中五方。 唐 李邕 《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五风转柔涧之音,千灯焰光明之色。” 清 梅曾亮 《礼部侍郎陈公墓志铭》:“持古律衡,命观五风。” 宋晶如 注:“五风,五方之风。”
(2).中医谓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素问·金匮真言论》:“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3).五日刮一次风。 宋 范纯仁 《喜雪赋》:“赖睿明之在上兮,常十雨而五风。”参见“ 五风十雨 ”。
《國語辭典》:五风十雨(五風十雨)  拼音:wǔ fēng shí yǔ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语本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后比喻风调雨顺。宋。王炎〈丰年谣〉五首之一:「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元。萨都拉〈送广信司狱〉诗:「五风十雨乐太平,肯使人间有冤狱?」也作「十风五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