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56,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来人
一贯
一掬
一柱
玄黄
缕缕
异物
时新
隔断
并入
交错
一团
品物
手笔
微物
《國語辭典》:来人(來人)  拼音:lái rén
1.来使。南朝宋。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文明小史》第三五回:「悔生连忙收下,代写收条,付与来人去了。」
2.后人。汉。扬雄 剧秦美新:「宜命贤哲作帝典一篇,旧三为一,袭以示来人,摛之罔极。」
《國語辭典》:一贯(一貫)  拼音:yī guàn
1.语本《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后以一贯指以一种道理贯通万事万物。唐。张九龄〈故河南少尹窦府君墓碑铭序〉:「形有方殊,道以一贯。」
2.依照一定法则,始终不变。如:「一贯精神」、「一贯作业」。
3.同一道理。《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亡国之主一贯。」
4.旧以千钱为一贯。《金史。卷四八。食货志三。钱币》:「印一贯、二贯、……十五贯等谓之大钞。」
5.成串的物品。《北史。卷三四。赵柔传》:「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缣。」
《漢語大詞典》:一掬
亦作“ 一匊 ”。 两手所捧(的东西)。亦表示少而不定的数量。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緑,不盈一匊。” 毛 传:“两手曰匊。”文子·上德:“土之势胜水,一掬不能塞江河。”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胡荽:“一升子与一掬湿土和之。” 唐 贾岛 《望山》诗:“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清 丘逢甲 《去岁初抵鮀江,今仍客游至此,思之怃然》诗:“西风一掬哀时泪,流向秋江作怒涛。” 闻一多 《收回》诗:“留心那一掬温存,几朵吻。”
《漢語大詞典》:一柱
(1).一根柱子。亦指象柱子的东西。 汉 王充 论衡·谈天:“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江陵 有臺甚大,而有一柱,众木共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雷书:“ 大中祥符 间, 岳州 玉真观为火所焚,惟留一柱。”宋史·乐志十七:“设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
(2).喻能担当重任,独力支撑局面的人。 唐 张祜 《读狄梁公传》诗:“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阁下为南溟之鹏,作中天之一柱。”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八:“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 陈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一柱南天欣老健,英雄肝胆福寿全。”
(3).指旧式账簿或清册里的一个项目。旧式账目分旧管(原有的)、新收(新收进的)、开除(支出的)、实在(剩下的)四项,称为“四柱”或“四柱清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我拿过来一看,就是 张鼎臣 交出来的盘店那一帐本,内中一柱一柱列的很是清楚。”
《國語辭典》:玄黄(玄黃)  拼音:xuán huáng
1.黑与黄。指天地的颜色。《易经。坤卦。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
2.天地。《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玄黄剖判,上下相呕。」
3.丝帛。《孟子。滕文公下》:「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文选。陆机。文赋》:「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袟叙。」
4.生病。《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國語辭典》:缕缕(縷縷)  拼音:lǚ lǚ
1.一丝丝。《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蚕妇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
2.接连不绝的样子。如:「缕缕炊烟」、「缕缕不尽」。
3.比喻纤细。宋。苏轼〈和蔡准郎中见遨游西湖〉诗三首之三:「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4.详尽细密。《宋史。卷四二四。列传。赵逢龙》:「凡道德性命之蕴,礼乐刑政之事,缕缕为上开陈。」
《國語辭典》:异物(異物)  拼音:yì wù
1.奇特难见的东西。《书经。旅獒》:「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红楼梦》第二六回:「又是谁家有奇货?又是谁家有异物?」
2.妖魔鬼怪类。《文选。宋玉。高唐赋》:「卒愕异物,不知所出。」《聊斋志异。卷二。巧娘》:「彼虽异物,情亦犹人。」
3.死亡的人。唐。孟浩然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诗:「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4.非生物体本身具有,而是由外界进入身体内部的东西。如掉进眼中的沙子。
《國語辭典》:时新(時新)  拼音:shí xīn
及时新出的物品。《隋书。卷五八。许善心传》:「高祖知之,敕尚食每献时新,常遣分赐。」《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匮台上放著一个瓶,插著些时新花朵。」
《國語辭典》:隔断(隔斷)  拼音:gé duàn
1.阻隔而不相通。《三国演义》第三六回:「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
2.房间的屏障板壁。《红楼梦》第一○○回:「说者,便将头往隔断板上乱撞,撞的披头散发。」
《國語辭典》:并入(併入)  拼音:bìng rù
合并在一起。如:「由于手机的使用费未达收费标准,所以并入下个月帐单核计。」
《國語辭典》:交错(交錯)  拼音:jiāo cuò
1.古时祭礼完成宴会时互相敬酒的礼仪。《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仪礼。特牲馈食礼》:「众宾及众兄弟交错以辩,皆如初仪。」
2.交叉错杂。《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下。拂菻传》:「枝格交错,高三四尺。」
3.形容不断来往。《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冠盖相望,交错道路。」
4.交替。《朱子语类。卷七四。易。上系上》:「交错代换,而不可以形体拘也。」
《國語辭典》:一团(一團)  拼音:yī tuán
1.一堆。《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忽见女人与那瘦长条子一言不合,早已扭作一团。」
2.一股。《红楼梦》第三回:「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
《國語辭典》:品物  拼音:pǐn wù
万物、众物。《易经。乾卦》:「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国语。楚语下》:「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
《國語辭典》:手笔(手筆)  拼音:shǒu bǐ
1.文章或诗文的著作。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今送君苗登台赋,为佳手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此画亦是舟中所失物件之一,即是英自己手笔。」
2.手书、手写。《后汉书。卷五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申屠蟠》:「申以手笔,设几杖之坐。」《三国志。卷二五。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杨阜》:「天子感其忠言,手笔诏答。」
3.排场。指用钱奢俭。《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这是二舍妹,他自小手笔就阔,气派也不同。」《文明小史》第一二回:「生来手笔又大,从不会锱铢较量的。」
《漢語大詞典》:微物
(1).细小的东西;小的生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於削。”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昔嘉量微物,盘盂小器,犹其昭德记功,载在铭典。” 明 韩洽 《雪下红》诗:“天道存微物,韶华惜岁阑。” 清 黄鷟来 《甲戌晤张蔚生喜而有赋》诗之二:“微物知报德,径寸传 隋 珠。”
(2).喻指卑下者。南史·周朗传:“ 朗 悖礼利口,宜合翦戮,微物不足乱典刑,特锁付边郡。”
(3).作自称之谦词。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宴曲水作诗》:“仰閲丰施,降惟微物。” 李善 注:“微物,自谓也。”
(4).菲薄的礼物。用作谦词。 明 杨珽《龙膏记·旤媒》:“这些微物,聊充涂中之费。” 鲁迅 《书信集·致宋琳》:“极欲略备微物,聊申祝意,而南北道远,邮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