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边界(邊界)  拼音:biān jiè
1.国家领土的疆界,国与国间相邻区别的界线。《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必使边界无贪小利,强弱不得相陵。」《西游记》第一三回:「却又惊动寺僧,整治茶汤斋供。斋罢,出离边界。」也作「边届」。
2.球赛范围的边线界限。如:「球被打出边界,是个界外球!」
《漢語大詞典》:折俎
(1).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牺牲的礼器。仪礼·乡饮酒礼:“宾升自西方,乃设折俎。” 贾公彦 疏:“凡解牲体之法,有全烝其豚。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 宋 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2).引申为参与国家大典。 唐 毛杰 《与卢藏用书》:“ 杰 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
《漢語大詞典》:宗卿
(1).与国君同宗之大臣。左传·成公十四年:“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 杜预 注:“同姓之卿。”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吾子为 鲁 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
(2).宗正寺卿的省称。 唐 杜甫 《别李义》诗:“丈人领宗卿,肃睦古制敦。” 仇兆鳌 注:“唐书:宗正寺卿一人,从三品,掌天子族亲属籍,以辨昭穆。”
(3).泛称朝廷中掌礼仪、祭祀、宗庙之长官。 南朝 梁 陆倕 《为王光禄转太常让表》:“故拜命无辞,受爵不让,况宗卿清重,歷选所难。” 宋 苏轼 《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备员西学,已愧空疎;易职东班,尤惊忝冒。遂领宗卿之事,併为儒者之荣。”
《國語辭典》:聘问(聘問)  拼音:pìn wèn
古代诸侯间互派使者作友好访问。《礼记。曲礼下》「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句下唐。孔颖达。正义:「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者,聘问也,谓遣大夫往相存问。」汉。班固《白虎通。卷七。文质》:「五玉者各何施,盖以为璜以徵召,璧以聘问。」
《漢語大詞典》:颂鲁(頌魯)
春秋 鲁僖公 臣 公子鱼 ,字 奚斯 ,作《鲁颂·閟宫》,颂扬自己的君主与国家,“颂美 僖公 能復 周公 之宇”。见诗·鲁颂·閟宫 郑 笺 孔 疏。后因以“颂鲁”谓人臣颂扬君主功德的美行。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故 皋陶 歌 虞 , 奚斯 颂 鲁 ,同见采於 孔氏 ,列于,其义一也。” 李善 注:“《韩诗·鲁颂》曰:新庙奕奕, 奚斯 所作。 薛君 曰:‘ 奚斯 , 鲁 公子也。言其“新庙奕奕”然盛,是诗公子 奚斯 所作也。’”后汉书·曹褒传:“昔 奚斯 颂 鲁 , 考甫 咏 殷 。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
《國語辭典》:复交(復交)  拼音:fù jiāo
朋友间恢复交往,或国家间恢复邦交。
《國語辭典》:国界(國界)  拼音:guó jiè
国与国的分界。
《國語辭典》:换文(換文)  拼音:huàn wén
两国间依据已经达成协议的事项交换内容相同的文书。一般用来补充正式条约或确定已达成的协议。亦可泛指两国间所交换的文书。
《國語辭典》:国际(國際)  拼音:guó jì
国与国之间。如:「国际事务。」
《國語辭典》:国交(國交)  拼音:guó jiāo
国与国之间的交际或交谊。《史记。卷七○。张仪传》:「陈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國語辭典》:国别(國別)  拼音:guó bié
1.以国为基准来区分。如:「国别史」。
2.所属的国籍。如:「那些人的国别是什么?」
《漢語大詞典》:岁聘(歲聘)
(1).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国语·鲁语上“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三国 吴 韦昭 注:“ 贾侍中 云:‘王,谓王事天子也。岁聘以志业,閒朝以讲礼,五年之间四聘於王,而一相朝。’……礼记曰:‘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谓此也。”
(2).指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宋史·许将传:“ 契丹 以兵二十万压 代州 境,遣使请 代 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 将 。”
《漢語大詞典》:使聘
指古代诸侯之间或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后汉书·东夷传序:“於是 濊 、 貊 、 倭 、 韩 万里朝献,故 章 、 和 已后,使聘流通。”
《漢語大詞典》:脩好
(1).指国与国之间结成友好关系。左传·成公九年:“ 楚子 使 公子辰 如 晋 ,报 钟仪之 使,请脩好、结成。”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吾等张旜拭玉,脩好寻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任将》:“ 契丹 脩好之使,数至于闕庭。”
(2).指人与人之间相友善。后汉书·孔融传:“輒布腹心,脩好如初。”
《漢語大詞典》:耦国(耦國)
(1).谓大城足与国都相抗衡。左传·桓公十八年:“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 杜预 注:“都如国。” 王引之 经义述闻·左传上:“《閔公二年传》曰‘大都耦国’,即此所云‘耦国’也。”
(2).对等之国。 宋 王禹偁 《拾简牍遗事》:“吾又闻 宋 郑 耦国也,今 宋 飢, 郑 亦饥矣,唯俭者能存之。”